您当前所在的位置是:后鼻孔息肉 > 鉴别诊断

好消息穴位小课堂开课啦快来一起学习

人体腧穴之一,属于手阳明大肠经,出自《针灸甲乙经》。

此腧穴在人的鼻翼两侧外缘与脸颊的相接点,左右对称各有一个迎香穴。

在上唇方肌中,深部为梨状孔的边缘;有面动、静脉及眶下动、静脉分支;布有面神经与眶下神经的吻合丛。

 

穴位的作用功效

有预防治疗感冒、鼻炎、鼻窦炎、鼻出血、鼻寒,鼻衄,鼻息肉,多涕,目赤肿痛,口眼歪斜,面痛,唇肿,牙痛等作用;调两经经气,疏泻两经风热,故通利鼻窍、疏面齿风邪的作用较强,是治疗各种颜面疾患的要穴。

通利鼻窍、疏风解表、祛风通络、宣通鼻窍、通便止痛

寒则补而灸之,热则泻之。

向内上平刺0.5~1.0寸,透鼻通穴。向外上平刺1.0~1.5寸,透四白穴,治胆道蛔虫症。局部酸胀,可扩散至鼻部,有时有眼泪流出。

因腧穴部位多有神经分布,故禁灸。

按法、点法、揉法、按揉法、点揉法、点按法、掐法等。

经常用食指指腹垂直按压迎香,能使鼻子保持舒畅,对肺部也有很好的保健作用,可预防肺病。还可以祛头面之风,散巅顶之寒,促进鼻周围的血液循环,使气血畅通,外邪不容易侵入体内,对抗病菌侵入,以达到预防和消除感冒,从而增强抵抗病菌的能力。

用角刮法从上向下刮拭迎香穴3~5分钟,隔天一次,可治疗一切鼻疾。

气血物质为天部之气。

大肠经上行的阳气在此交于胃经,而胃经的下行浊气则在此交于大肠经。

交换大肠经与胃经的天部之气

伤风引起的流鼻涕、鼻塞,或者过敏性鼻炎,按摩迎香至发热,能立即缓解症状。

定位记载

《针灸甲乙经》:鼻鼽不利,窒洞气塞,喎僻,鼽衄有痈。

《太平圣惠方》:鼻息不闻香臭,偏风面痒及面浮肿,风叶叶动,状如虫行。

《针灸资生经》:唇肿痛。

《针灸大成》:鼻塞不闻香臭,偏风口喁,面痒浮肿,风动圃痒状如虫行,唇肿痛,喘息不利,鼻喎,多涕,鼻衄骨疮,鼻有息肉。

《玉龙赋》:搐迎香于鼻内,消眼热之红。

《循经考穴编》:鼻渊;口眼喎斜。

《五龙歌》:心火炎上,两眼红。

《医学入门》:眼目赤肿。

 

属于手阳明大肠经,出自《针灸甲乙经》。别名:禾髎穴,长频穴,长髎穴,长颊穴。

人体的上唇部,鼻孔外缘直下,水沟穴旁开0.5寸处(鼻下正中央的沟(人中)两侧的鼻孔出口与上唇中央)正坐仰靠或仰卧取穴。

在上颌骨犬齿窝部,上唇方肌止端;有面动、静脉的上唇支;布有面神经、三叉神经第二支下支与眶下神经的吻合丛。

口禾髎穴位的作用功效

鼻疮,息肉,鼻塞鼻衄,鼻流清涕,牙关紧闭,口喎等;鼻炎,鼻出血,嗅觉减退,鼻息肉,面神经麻痹,面肌痉挛,腮腺炎等。

疏风清热,通鼻利窍。

寒则通之,热则泻之。

1.直刺0.3~0.5寸,局部胀痛;

2.向内平刺0.5~0.8寸,局部胀痛。

本穴因位于面部危险三角区,禁灸。

口禾髎。禾,细长之物也。髎,孔隙也。该穴名意指大肠经体表经水由本穴回归大肠经体内经脉。本穴物质为扶突穴与迎香穴二穴提供的天部之气,至本穴后冷降归于地部并由本穴的地部孔隙回归大肠经体内经脉,地部孔隙细长狭窄,如孔隙之状,故名。

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

地部经水由本穴的地部孔隙回流大肠经的体内经脉。

导引大肠经的体表之液回流大肠经的体内经脉。

大肠经体表经脉的终结点在迎香穴,而其体表经脉与体内经脉的交接点则在口禾髎。

赞赏

长按







































北京治疗白癜风最好
北京白癜风医院是哪家


转载请注明:http://www.gkkxq.com/jbzd/1085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