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科院Nature刚刊发,就被质疑图片
程序开发求职招聘QQ群 https://www.edunews.net.cn/2021/ywbb_0912/131570.html
本文募格学术整理自北京日报客户端、教育最前沿、DeepTech深科技
5月2日,一篇刚发不久的Nature被质疑造假的消息在圈内广泛流传。这篇由中国医学科学院等机构共同完成的新冠病毒研究论文,发表于5月7日,题为“ThePathogenicityofSARS-CoV-2inhACE2TransgenicMice”。随后,5月2日,知名“学术打假人”伊丽莎白·比克(Elisabethbik)在学术交流平台PubPeer发文,质疑这篇论文存在图片重复使用的嫌疑,即图片造假。资料显示,这篇新冠病毒相关论文来自中国医学科学院实验动物研究所、中国医学科学院病原生物研究所、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生物研究所等,论文通讯作者为GuizhenWu、ChuanQin。中国医学院科学院网站显示,秦川为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实验动物研究所所长。该论文在Nature上线的5天时间内,谷歌学术就显示该论文已被其他论文引用9次,被查看次。该论文成果也曾被中国媒体广泛报道。北京日报在对该论文的报道中表示,“该院医学实验动物研究所秦川团队应用hACE2转基因小鼠阐明新型冠状病毒的致病性,建立了国际首个新冠动物模型。”在Bik博士将质疑发布到推特后,推特网友跟帖指出,论文的图也存在不少问题,图B、C的各组异常值完全相同,图E的异常值则完全对称。秦川团队介绍据相关资料显示,此前,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实验动物研究所秦川团队应用hACE2转基因小鼠阐明新型冠状病毒的致病性,建立了国际首个新冠动物模型。此次新冠科技攻关,动物模型是五大主攻方向之一。由于秦川团队在非典以来历次传染病动物模型研制和应用中的积累,科技部安排该团队主持动物模型攻关任务。研究团队针对病毒的感染与体内复制、疾病临床症状及影像学、病理学和免疫学反应,通过感染冠状病毒受体人源化的转基因小鼠,率先建立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的转基因小鼠模型,突破了疫苗、药物从实验室向临床转化的关键技术瓶颈。而且,秦川团队可以说是相当高产,就在Nature论文发表前一天,秦川团队刚在Science杂志上发表了题为:RapiddevelopmentofaninactivatedvaccinecandidateforSARS-CoV-2的重磅研究论文,这是首个公开报道的新冠疫苗动物实验研究结果,研究结果表明候选疫苗在恒河猴中具有安全性,基于这些研究结果,研究团队正式启动了新冠疫苗的Ⅰ期临床研究,首批志愿者已经顺利入组并完成首针疫苗接种。中国医学科学院致歉:系误用图片据丁香园报道,对于这篇Nature论文的质疑,论文作者曾回应称:「不好意思,这是我们在提取大量实验数据时的一点小失误,不是蓄意造假,不存在主观意愿的学术不端。我们已经修改了图片,图片的修改不会对原论文结论有任何实质性的影响,感谢各位的监督,我们会继续努力,做出更多原创性的成果。」据北京日报报道,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术委员会日前公开发布了“关于对新冠病毒感染转基因小鼠模型论文核查情况的说明”,并为“本系统下属单位在论文写作过程中由于疏忽而出现的误用图片深表歉意”。说明中称,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实验动物研究所传染病动物模型研究团队在此次新冠疫情科技攻关工作中,承担了转基因小鼠模型构建任务,并将研究结果以《新冠病毒在hACE2转基因小鼠中的致病性》(ThepathogenicityofSARS-CoV-2inhACE2transgenicmice)为题,于2月2日投稿《自然》杂志。4月24日该论文被接受,5月7日在线公开,等待校稿。随后,该团队发现误用张病理组织学图片,并已于北京时间5月2日9点通过电子邮件与《自然》杂志联系,重新提交了正确的图片。说明中称“5月3日,我们注意到pubpeer网站对该论文中的病理组织学图片提出质疑。我院对此高度重视,立即责成医学实验动物研究所进行自查并作出说明,经组织有关专家和学术委员会对相关问题进行核查。”经核查,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术委员会形成以下意见:原始实验分组与论文一致,相关的实验记录与实验数据齐全,与论文结果一致;论文确实误用了张病理组织学图片。系在论文选用图片时,误将一个阴性对照组(WT-HB-0)切片的不同视野图片用于另外一个阴性对照组(ACE2-Mock);研究论文中的柱状图系由绘图软件生成,与原始实验数据一致。该原始实验数据已于4月22日在论文接受发表前按要求提交给《自然》杂志。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术委员会对本系统下属单位在论文写作过程中由于疏忽而出现的误用图片深表歉意,并表示“将在今后严格加强对科学研究的管理,要求科研人员对论文数据和图表进行认真细致和严谨的审核。”你在看这篇文章吗↓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