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走出来的80后ldquo鬼才
就在年10月7日,
第一个以量子计算命名的世界级大奖,
重磅宣布:将年度,
罗夫·兰道尔和查尔斯·本内特量子计算奖,
(RolfLandauerand
CharlesH.BennettAward)
颁给一名年轻的中国科学家,
奖励其「对光量子信息科学,
尤其是固态量子光源、
量子隐形传态和光量子计算的突出贡献」。
他就是,陆朝阳,
一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教授,
而且还是个80后,
而早在年,
他就被《自然》评为:中国科学之星,
当时Nature对他的评价是:
一个寻找新的计算方法的量子鬼才。
而说起这位“量子鬼才”的成功经历,
更是令人惊叹!
年出生的他,
来自于浙江省东阳一个小小的村庄,
父亲仅仅是位普通的农民,
而他爱上物理,踏入量子世界的大门,
竟是源自于他,
同样令人不可思议的一位中国奇才。
中国量子力学第一人是谁,你知道吗?
年8月16日,
由我国科学家自主研制的,
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
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
它首次实现了卫星和地面之间的量子通信,
这是史上跨度最大,最安全的网络通信,
而他就是这个项目的首席科学家。
很多人都说:
他是中国离诺贝尔奖最近的那个人。
然而这位带领中国量子科学,
冲上世界前沿的当代中国物理学巨匠,
当年也只是个来自浙江东阳的农村娃,
他就是:潘建伟。
年,他出生在浙江东阳农村,
从小就非常的顽皮,
初中时,家里搬到了县城,
从农村来的他和别人差了一大截,
不仅语文基础差,
第一次写的英语作文才得了40分!
可他却有一种不服输的精神,
为了学好英语,
他时不时的缠着同学练口语,
还经常向老师请教,
很快,他进步神速,
凭着这种不放弃、不服输的精神,
年,顺利考上了中国科技大学。
那时的班上,可谓藏龙卧虎,
光是全国的状元就有七个。
同学们的水平都很高,
而他却不想再去拼分数,
还和儿时一样,
去钻研学习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东西。
那时,他是爱因斯坦的崇拜者,
他说:
“爱因斯坦的散文是最深刻最美的,
让我坚定了研究物理的决心,
让我感觉从简单的事实后面,
可以找到一个规律,
现在、将来不会变。”
后来他对量子叠加态的问题,
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可当时的他怎么也想不明白,
为什么会有量子叠加态呢?
在他看来,
一个人要么在上海,要么在北京,
怎么可能同时既在上海又在北京呢?
量子世界的奇怪与陌生,
让他陷入了苦思。
想不明白就一直想,
上课也想,吃饭也想,
于是在期中考试的时候,
他差点没考及格。
量子世界越古怪,他越想搞明白,
于是他决定和量子“纠缠”下去,
这一“纠缠”,就是20多年。
在中国获得理论物理硕士后,
他决定出国读博,
可眼看其他同学都顺利出国了,
他却连方向和导师都没选好,
很多人不断催促他,他却说,
我是要选准方向,选对导师,
不是为了出国而出国,
而是要把最先进的技术学回来。
当时他确保能选的导师是一位诺奖得主,
如果跟着他,以后的发展肯定不是问题。
亲朋好友都高兴极了,
想着他以后会有大出息,
不曾想,他再三斟酌后,
竟放弃了这位诺奖得主,
转而选择了他的弟子,
名不见经传的塞林格教授。
那时的塞林格还只是位普通的教授,
可在他眼里,
他却是量子力学方面最好的导师,
果不其然,如今的塞林格教授
已是世界量子力学的顶级大师,
并担任奥地利科学院的院长。
就这样,带着对知识的渴求,
他来到奥地利维也纳大学。
当他第一次见到塞林格教授时,
这位导师问他:“你的梦想是什么?”
他脱口就说:“我要在中国建一个
世界一流的量子物理实验室。”
年轻人的豪言壮语,
在外人看来不切实际。
但他此后的每一步,
都是在朝着这个方向努力的迈进。
一个理论物理专业的硕士,
要想进入实验量子物理的前沿,
其困难可想而知,而他却丝毫不怕,
实验中一出现问题,
他就一遍遍总结,一遍遍排查漏洞,
直到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功夫不负有心人,
年,在塞林格的指导下,
他在世界权威杂志《自然》上发表论文,
宣布实现了量子态的隐形传输,
这一实验被学术界公认为,
量子信息实验领域的开山之作,
世界顶级《科学》杂志也将这一成就列为:
年度全球十大科技进展,
这一年,他才27岁。
《Nature》杂志封面
取得这样的学术成果,毕业后,
国外实验室纷纷为他抛来橄榄枝,
可他却做了一个令所有人震惊的决定:
回祖国!
他说:从出国的那天起,
我就没想过会在国外呆下去。
他一直都在思考,
中国该如何抓住这次机会,
在信息技术领域赶超发达国家。
可满腔热血的他回国后却发现,
那时欧洲发达的量子信息研究,
在国内竟是一片空白,
不仅不被承认,还被认为是伪科学。
一心想做研究的他,
在当时的环境下处处碰壁,
连基础的科研经费都申请不到。
可他还在中国四处普及着量子科学,
年春节前夕,
潘建伟来到了家乡浙江东阳,
在当时东阳最大的电影院里,
发表了量子物理相关的汇报演讲,
而看台上坐着一位,
听着津津有味的高中生,
他就是陆朝阳,
正是潘建伟的这场科普报告,
为陆朝阳打开了量子世界的大门。
之后潘建伟发表的“量子态隐形传输”论文,
被《自然》杂志选为:
“百年物理学21篇经典论文”,
与它一同入选的,
还有“爱因斯坦建立相对论”等重大成果。
消息传到国内,立刻引起了轰动,
他提交的科研项目申请,也迅速获得了批准。
有了项目资金,
年,他在中科大组建了,
量子物理和量子信息实验室。
而榜样的力量真的是无穷的,
那时的陆朝阳立志也要考入中科大,
在他如愿以偿进入中科大本科毕业后,
便开始跟随“榜样”恩师潘建伟,
从事光量子信息方面的研究工作。
那时,潘建伟感叹的说道:
“过去,我们在科研领域,
常常扮演追随者和模仿者的角色,
研究方向的选定、科研项目的设立,
都要先看看国际上有没有人做过。
量子信息是一个全新的学科,
我们必须学会和习惯做领跑者和引领者。”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很难,
他在国内做科普演讲时,
他用最生动浅显的方法,
讲量子叠加态、量子纠缠,
可下面的很多学生却说:
老师,我很认真听了,但是听不懂。
然后,学生就不听了,
转而去玩游戏、刷朋友圈去了。
他心里着急,我们国家,
之所以没有诺贝尔物理学奖,
原因也许就在其中吧,
对科学没有真正的兴趣,
怎么能培养出诺贝尔奖大师呢?
他不由得想起了曾在欧洲的经历,
在欧洲留学的时候,
他曾到阿尔卑斯山山区大峡谷,
那里很少有外国人会去游历,
有一次,他见到一个80多岁,
满头白发坐在轮椅上的老太太,
她见到中国人后非常高兴,
就问他:你是干什么的?
他说:我是做量子物理的,
然后她进一步问:
你做量子物理的哪一方面?
他说:我就是做那个叫做量子信息,
量子态隐形传输,用英文就叫做,
像时空穿越里面的这么一个东西。
没想到,老太太竟说:
我读过你在《自然》杂志发表的那篇文章。
当时他非常感动,
一个80岁的老太太还对科学保持着,
这样一种原始兴趣的初心!
他当时觉得也许她只是一个例外。
而之后,在欧洲,
因为他的鼻子里面长了些东西,
然后在海德堡大学做了切除息肉的手术,
做完手术醒过来之后非常痛苦,
正好护士站在他的床前,
她说:潘教授,你是不是就是,
研究跟时空穿越类似的东西啊?
他说:是啊。
然后她说:你能不能给我讲讲。
因为当时他鼻子里面,
插着两个管子,非常痛苦,
就说:现在我讲不了,
我将来送给你点资料吧。
在欧洲,对于科学,
一个乡村老太太会感兴趣,
一个护士会感兴趣。
那时的他就发现:人类对于科学,
是有一种天生好奇心的。
那他觉得:如果现在中国人,
对科学都没有这种原始冲动了,
没有兴趣了,那我们怎么可能,
变成一个真正有创新的国家呢?
于是他就想方设法,
去激发学生们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他会将学生们送到,
世界上最好的实验室去深造。
当时的陆朝阳就是在他的鼓励下,
决定去英国剑桥完成博士学业的。
海外的日子里,陆朝阳依然是科研先锋,年入选剑桥大学丘吉尔学院Fellow
他提供他们以沃土,
他们回报他以果实,
他的弟子们学成之后,
没有一个人留在国外,
都毫不犹豫重回到他的身边,
因为这些年轻量子物理学家们知道:
他所组建的团队,
就是他们成长和工作最好的地方。
他所传达的信念:
“在中国做出世界一流科研成果”,
也是他们的初心。
那时弟子陆朝阳选择毕业后回国,
组建固态量子光学实验室,致力于发展,
国家信息安全密切相关的量子信息技术,
后来才28岁的他,
便成为中国科大最年轻的教授。
正是作为导师的他这份执着和努力,
让他的团队掌握了:
国际上最好的冷原子技术,
最好的精密测量技术,
最好的多光子纠缠操纵技术。
如今,他的团队被称作“梦之队”,
有着中国最顶尖的物理学家团队,
年和年,他和团队成员陈宇翱,
先后获得欧洲物理学会“菲涅尔奖”。
潘建伟(右一)和陈宇翱(左一)
年,欧洲物理学会公布了,
本年度国际物理学领域的10项重大突破,
他和陆朝阳完成的,
“多自由度量子隐形传态”就名列榜首。
潘建伟(右一)和陆朝阳(左一)
他的团队曾成功创造了6个世界首次:
首次实现了量子态隐形传送以及纠缠态交换,
首次实现三光子,四光子纠缠态,
首次实现了GHZ定理的实验验证,
首次实现了自由量子态的隐形传送,
首次实现纠缠态纯化,
以及量子中继器的成功实验,
首次取得五粒子纠缠态的制备与操纵,
首次实现两粒子复合系统量子态隐形传输。
年,他荣获奥地利科学院施密德奖,
此奖为奥地利科学院授予,
40岁以下的青年物理学家的最高奖。
年,荣获欧洲物理学会菲涅尔奖,
求是杰出科学家奖。
年,英国《新科学家》杂志报道:
潘建伟和同事们使得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因而也使整个中国牢牢地,
在量子计算的世界地图上占据了一席之地。”
年2月,美国《科学新闻》:
潘建伟在为提升量子力学基础问题,
迈进了关键一步,也将在未来,
量子计算机的研制中扮演重要角色。
年12月,美国《科学美国人》:
潘建伟所负责的量子科学卫星项目,
这些科学项目将开启中国空间科学新纪元。
......
而他的弟子,
和他一样从东阳农村走出来的陆朝阳,
也是荣誉不断。
年,入选美国光学学会会士
年获得中国青年五四奖章、欧洲物理学会菲涅尔奖。
年,《麻省理工科技评论》推出全球35位35岁以下科技创新青年」名单,陆朝阳也在榜单之列。
年又获得中国物理学会黄昆半导体物理奖、科学探索奖、仁科芳雄亚洲奖、国际应用和纯物理协会(IUPAP-ICO)光学青年科学家奖。
当然这当中最有分量的还要属刚刚,陆朝阳被授予阿道夫隆奖章(AdolphLombMedal),这是该奖项设立80年来首次中国科学家的本土研究工作获奖。
在海外这个中国学者,
简直创造了奇迹。
6年之后,他被增选为,
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部院士,
并成为当年增选产生的最年轻院士。
年,
又获国际量子通信奖,
成为此奖项的首位华人物理学家,
同年当选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
年,
香港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成就奖。
年,
潘建伟团队荣获年度
“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此奖被认为是中国自然科学领域最高奖,
由于该奖项的评选极其严格,
过去15年中,这个奖项曾有9次空缺,
而他在45岁就获得了这个奖项,
从而成为,
最年轻院士之后的第二个最年轻。
之后,他的科研创新不断,
年,他和团队自主研制的,
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
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
这意味着中国量子保密通信技术,
成功了一半。
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发射成功
无数人都称赞他,
说他是中国离诺贝尔奖最近的人。
奖项众多,盛誉不断,
可在他眼里,自己对物理学的钻研,
跟这些奖没有任何关系,他甚至提议:
“科学的成就不需要奖来肯定。
在他看来,自己所做的努力,
只是来自于最初的好奇心,
在他眼里,
在和自然近距离接触的状态下,
还原人类最初的状态,
和自然没有隔阂,与自然融为一体,
保持初心,这才是真正对物理学的追求。
现在的他还希望,
在地月拉格朗日点上放一个纠缠光源,
向地球和月球分发量子纠缠。
他的目标就是:
在60岁左右退休前把这个实验做完。
很多人不解的问他,
已经取得这么大的成就了,
还那么拼干嘛?
他却说:发展量子通信、
量子计算技术是国家重大需求,
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
而把量子世界最奇怪的问题搞清楚,
也是我内心最大的原动力。
人常说,“朝闻道夕死可矣”,
他却说:无论什么时候,
只要把为什么会有量子纠缠搞明白,
我马上就可以死,没有问题的。
但是现在可能还搞不清楚,
所以我就想活得长一点,
我想把它搞明白。
一个真正的科学家,
必须保持初心,必须有责任心,
必须有无穷的耐心,
去理解这个宇宙是怎么样的?
这就是科学探索的动机,
而这也一定是他能成为,
中国最好的量子物理学家的动机,
也一定是他作为导师,
培养优秀学生,言传身教的动机。
而今天中国教育所缺失的,
恰恰就是这种被应试教育,
所磨灭掉的,
对自然,对科学,最初的好奇心。
嗅每一片落叶的味道,
对世界保持着孩童般的好奇,
只是和科学纠缠,
保持与名利的距离,
站在世界的最前排,和宇宙对话,
以先贤的名义,做前无古人的事业,
这是感动中国人物颁奖典礼上,
对他的赞美之词,
而硕果累累,
带领中国科技走上世界顶峰,
如今又桃李满天下的他,
的确值得这样的赞美,
也值得我们所有人的致敬和点赞!
视频:感动中国潘建伟
谢谢您的阅读
-end-
通告:德国优才计划视频号邀请您的加入,这是一个全新的栏目,也是我私人朋友圈的首次开放,订阅请长按识别下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