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山之石鼻内镜手术治疗慢性鼻鼻窦炎鼻
慢性鼻-鼻窦炎鼻息肉是耳鼻喉头颈外科的一种常见疾病,成年人发病率相对较高,目前对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多认为与感染、变态反应、炎症、遗传、空气污染等因素密切相关。
慢性鼻-鼻窦炎鼻息肉患者常以持续性头痛、鼻塞、嗅觉功能减退及流脓涕等为临床表现,严重影响其日常工作及生活。
药物治疗周期长且症状改善不明显。传统手术治疗虽可缓解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但创伤大、痛苦大,且术后复发率高。
患者情况刘先生,男,患慢性鼻-鼻窦炎鼻息肉收治贵阳市某院耳鼻喉科。
既往均经药物治疗,但效果欠佳。
伴有鼻中隔偏曲,排除合并严重心脑血管及肝肾功能不全等疾病或有糖皮质激素应用禁忌证。
治疗方法术前积极完善血、尿常规、凝血四项、生化、心电图、肺功能、鼻内镜等检查和鼻窦冠状位CT扫描。
充分了解患者全身状况及鼻窦病变范围。局部应用血管收缩剂,对于伴鼻息肉较多和(或)鼻腔内黏膜炎症反应较重患者,晨起空腹口服强地松片,5mg/kg,1次/d,连续使用1周。
同时应用广谱抗生素3~5d控制或预防感染。布地奈德鼻喷雾剂喷双侧鼻腔,每日早晚各1次,连续使用1周。
取平卧位,根据手术范围、预计出血量、鼻腔解剖结构及息肉情况选择鼻腔黏膜表面麻醉、局部浸润麻醉、神经阻滞麻醉或气管插管全身麻醉
(同时用0.1%肾上腺素3mL浸湿后对鼻腔黏膜进行充分表面麻醉并收敛鼻腔3次,每隔5min一次)。
鼻内镜下首先切除鼻息肉,于中鼻甲前端的鼻腔外侧壁自前上向后下呈弧形切开黏骨膜,暴露并切除钩突。
根据病变范围开放前后组筛窦、额窦、蝶窦及扩大上颌窦自然口,通畅引流。
鼻中隔偏曲行黏膜下切除术和鼻中隔成形术,以最终建立良好的引流和鼻腔通气。生理盐水冲洗术腔,清理窦腔及鼻腔分泌物和积血。
肾上腺素生理盐水棉片填塞术腔片刻,无明显异常用红霉素纱条或凡士林油纱条填塞鼻腔。
术后48h取出所填入的纱条,清理鼻腔血痂及分泌物,并用1%庆麻液(1%麻黄素滴鼻液加庆大霉素4万U)滴鼻,3次/d。
继续常规抗感染治疗及布地奈德鼻喷雾剂喷双侧鼻腔,连续1周。
出院后定期随访,观察并记录患者鼻塞、嗅觉、分泌物、鼻腔粘连、窦口大小等情况并清理增生的肉芽、囊泡、水肿黏膜及复发性息肉,分离粘连等。
如有窦口狭窄即重新扩大窦口,直至术腔上皮化。第1个月1次/周,以后改为1次/2周,病情明显改善后逐渐过渡到1次/月。
疗效判断标准(1)治愈:症状消失,复查鼻内镜检查窦口开放良好,鼻腔黏膜上皮化,无脓性分泌物。
(2)好转:症状明显缓解,鼻内镜检查窦腔黏膜部分区域出现水肿或肉芽组织形成并有少量脓性分泌物。
无效:症状无明显改善,鼻内镜检查鼻窦腔粘连,窦口开放不良,窦腔形成较小息肉或鼻道有较多脓性分泌物。
慢性鼻-鼻窦炎鼻息肉患者常以持续性头痛、鼻塞、嗅觉功能减退及流脓涕等为临床表现,严重影响其日常工作及生活。药物治疗周期长且症状改善不明显。
传统手术治疗虽可缓解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但创伤大、痛苦大,且术后复发率高。
随着鼻内镜手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鼻内镜手术治疗慢性鼻-鼻窦炎鼻息肉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END
声明
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