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是:后鼻孔息肉 > 鉴别诊断

养生导引明胡文焕公元年16

北京白癜风医院哪家最好 https://baike.baidu.com/item/%E5%8C%97%E4%BA%AC%E4%B8%AD%E7%A7%91%E7%99%BD%E7%99%9C%E9%A3%8E%E5%8C%BB%E9%99%A2/9728824?ivk_sa=1022817p

〔原文〕一法∶卒左胁痛,念∶肝为青龙,左目中魂神,将五营兵,千乘万骑,从甲寅直符吏,入左胁下取病去。

〔解说〕本段大意是突然左胁痛,可念∶“肝为青龙……”,用意念导气至左胁下,则病除。

文中“青龙”、,‘魂神”、“将五营兵,千乘万骑,从甲寅直符吏”,均为道家隐语。

下段“白虎”、“魂神”、“甲申直符吏”等同。

不详解释。

〔原文〕二法∶右胁痛,念∶肺为白虎,右目中魂神,将五营兵,千乘万骑,从甲申直符吏,入右胁下取病去。

胁侧卧,伸臂直脚,以鼻纳气,以口出之。

除胁皮肤痛,七息止。

〔解说〕右胁痛,可念∶“肺为白虎……”用意念导气入右胁下,则病除。

此外,采用侧身卧位,仲展手臂,伸直脚,用鼻吸气,从口出气,行七息而止。

这样还可消除胁部皮肤痛。

〔原文〕三法∶端坐伸腰,右顾视月,口纳气,咽之三十。

除左胁痛。

开目。

〔解说〕正坐伸腰,眼向右顾视月亮,用口吸气,咽气三十次。

可消除左胁痛。

要开目行功。

〔原文〕四法∶举手交项上相握,自极。

治胁下痛。

坐地交两手着不周遍握,急挽。

久行,实身如金刚。

令息调长,如风云,如雷。

〔解说〕举两手交叉向上放在颈后,相互用力握紧。

可治胁下痛。

坐地交叉两手手指,不要完全握固,急相拉。

久行此法,可使身体结实得如同金刚。

同时还须调息,调息的要领是呼吸要匀而长,存想如风吹云般轻飘,如雷发作般地隆呜巨声和亮光随呼入吸进了腹中。

小结∶本篇介绍了道家默念咒语的导引方法,虽然咒语带有迷信颜色,但从导引方法来看这是有一定科学性的。

有针对性的默念几个字或一段话,可以诱导思想专一,融化杂念,减少睡意,专注病位,使人易于入静和放松。

但从临床实践来看,默念的字句不宜太长,太长因用意太过和不易与呼吸配合,可致头胀头痛,胸闷烦燥,呼吸促迫或滞塞。

本篇是先念咒语而后调息,这种方法一般不会影响呼吸。

本节对呼吸方法提出了“令息调长,如云,如雷”的要求,这是非常正确的。

练气功的基本呼吸要求就是要使呼吸“调柔入细,引病短令长”,柔细就是要柔和轻细,使气的出入如春蚕吐丝,绵绵不断,如行云流水,来去自然。

《诸病源候论》“卷二·风诸候”引《无生经》曰∶“治百病,邪鬼、蛊毒。

当正偃卧,用目闭气,内视丹田,以鼻徐徐内气,令腹极满,徐徐以口吐之,勿令有声。

令入多出少,以微为之……又当存作大雷电,隆晃走入腹中。

为之不止,病自除矣。

”这里“当存作大雷电”,就是以意想象有大雷电,其声光进入了腹中,隆晃即隆隆晃晃,隆隆是形容雷电的巨声,晃晃是形容雷电的亮光。“如雷”也就是存想有隆隆晃晃的雷电进入了腹中。

九、胁痛门

〔原文〕一法∶一手向上极势,手掌四方转回,一手向下努之。

合手掌努指,侧身欹形,转身向似看手掌向上,心气向下散适,知气下缘上始极势。

左右上下四七亦然。

去膊井肋腰脊疼闷。

〔解说〕一手向上尽量伸展,手掌向四方回转,另一手下垂,掌心向下用力按。

然后将两手掌相合头上,指与指用力互推,侧身斜倾,转身抬头似看向上的手掌,并使心气向下疏散放松,感到向下的气又向上循行即达最大限度。

左右上下作二十八次都要这样。

可祛除肩部、胁肋、腰脊的疼闷。

〔原文〕二法∶平跪,长伸两手拓席向前,待腰脊须转,遍身骨解气散,长引腰极势。

然始却跪,便急如似脊内冷气出许,令臂膊痛,痛欲似闷痛,还坐,来去二七。

去五脏不和,背痛闷。

〔解说〕两膝跪地,伸展两手向前按在地上,等到腰脊内气转动,全身骨松气散时,尽力伸腰。

然后将身体反回来后仰而跪,便会立刻感觉到好象脊背里有冷气出来,使肩臂疼痛,疼痛要达到闷痛,才坐下,来回做十四次。

可祛除五脏不和,背痛闷。

〔原文〕三法∶凡人常觉脊强,不问时节,缩咽膊内,似回转向仰面努膊井向上也,头左右两向之,左右三七,一住。

待血气行动定,然始更用,初缓后急。

若无病患,常欲得旦起、午时、日没三辰,如用,辰别三七。

除寒热脊腰颈项痛。

〔解说〕见“二、风痹门”第十法。

小结∶腰痛是指一侧或两侧腰部疼痛。

中医认为“腰为肾之府”,腰痛常为肾亏的一种表现,但外感风湿寒热邪气也可以引起腰痛。

本篇主张腰痛应以动功为主。

一法采用举手转身,使心气向下放松的动作,反复活动两肩、胁及腰;

二法采用跪地用手着地撑起腰脊转动、伸展,后仰腰肢的动作,尽量使腰脊大幅度运动,使其感到疼痛,或者达到闷痛,才坐下收功。

这种以动疏通气血,舒展腰部的方法对后世影响很大。

《易筋经》中的“摘星换斗势”,口诀∶“只手擎天掌复头,更从掌内注双眸,鼻端吸气频调息,用力收回左右眸。

”作法∶单手高举,掌须下复,目注两掌,吸气不呼,鼻息调匀,用力收回,左右同之。

《八段锦》中的“仰托一度理三焦”等都可以说是法一的演变。

十、腰痛门

〔原文〕一法∶坐,两足长舒,自纵身纳气向下,使心内柔和适散。

然后屈一足安膝下努长,舒一足,仰足指向上,使急。

仰眠,头不至席,两手急努向前,头向上努挽,一时各各取势,来去二七。

递互亦然。

去脚疼,腰膊冷,血冷风痹,日日渐损。

〔解说〕采取正坐势,两脚伸直,全身放松吸气,引气向下,使心中感到柔适松散,然后屈收一足放在膝下把脚舒展开,另一足伸直,使脚趾上屈,并尽量用力。

接着向后仰睡,在头还未着席时,两手立即用力前伸,头向上向前伸,就象被拉起来一样,这些动作要同时进行,上下来回做十四次,换脚,同样做十四次。

治脚疼、腰背冷、血寒风痹,逐渐亏损之病。

〔原文〕二法∶覆卧,傍视,内踵,伸腰,以鼻纳气,自极七息。

除脚中弦痛转筋,脚酸疼,脚痹弱。

〔解说〕俯卧,两眼向旁看,脚跟向内,伸腰,用鼻子吸气,尽力行气七息。

可消除脚中弦痛,转筋,脚酸疼,脚痹弱。

〔原文〕三法∶舒两足坐,散气向涌泉,可三通。

气彻到,始收右足屈卷,将两手急捉脚涌泉挽,足踏手挽,一时取势。

手足用力,送气向下急三七,不失气。

数行,去肾内冷气,膝冷脚疼也。

〔解说〕伸展两足坐下,以意引气,使内气行散到足底涌泉穴,如次三通。

气完全达涌泉后,始收屈右脚,用双手立即握拉脚底涌泉穴,足向前踏手向后拉,同时进行,手足都用力,并向下以意送气二十一次,不要使其失气。

常行,可治肾内冷气,膝冷脚疼。

〔原文〕四法∶一足屈之,足指仰使急;

一足安膝头心,散心,两足跟出气向下。

一手拓膝头向下急捺,一手向后拓席,一时极势,左右亦然二七。

去膝髀疼急。

〔解说〕屈一脚,脚趾尽力向上翘;

另一脚放在屈脚腿的膝头中间,放松身心,行气使气至足,从两足跟向下出气。

然后,一手推膝头向下落于地,另一手向后按地,努力同时行动,左右交换做同样的动作各十四次,可祛除膝髀疼急。

〔原文〕五法∶一足踏地,一足向后将足解溪安上,急努两手偏相向后,侧身如转,极势二七。

左右亦然。

去足疼痛痹急,腰痛也。

〔解说〕一脚踏地,一脚向后把脚解溪穴(在足腕中)处放在踏地脚跟处,两手用力一侧向后伸,侧身转动努力做十四次。

左右同样动作。

可祛除足疼痛痹急,腰痛。

小结∶中医所说的香港脚病是指以腿足软弱,行动不便为主症的疾病。

古代因其主症是足缓纵不随,又名“缓风”或“脚弱”。

一般可区分为两个类型,即以足肿者名湿香港脚,不肿者名干香港脚。

干、湿香港脚如出现气促胸闷,心悸烦渴等证,则称为香港脚冲心,为香港脚病之危候。

本篇对香港脚的导引主张动、静功结合。

在运功方面以活动脚、腿及腰为主。

在静功方面强调呼气时要“自纵身纳气向下,使心内柔和适散”;

“散气向涌泉”,“送气向下三七,不失气”;

“散心,两足跟出气向下”。

这里的“纵身”“散心”和“使心内柔和适散”就是要求练功行气时要“松静自然,心宁体散”,避免紧张,克服杂念,使自己有意识地处于一种非常舒适轻松和宁静的状态。

怎样才能松静舒散呢?

文中提出一是要“纵身”,首先要放纵身体、四肢、肌肉、呼吸,使其如散如纵,无有紧张;

二是要“散心”,使身心同时松散,无有挂牵,不为杂念声色干涉,集中心思呼吸行气,“使心内柔和适散”,这样才能进入最佳状态。

使内气充实,营运体内,然后以意引气“散气向涌泉”,“两足跟出气向下”就可达到“以气攻病”,治疗香港脚的目标。

“纵身”、“散心”的功法,就是后世的松静功,松即使肌体放松,静即使跟出气心绪宁静。

松静两者,相互促进,松散之后,才容易入静,入静之后,便能放松。

所以“松静自然,心宁体散”是练功的基本要求,也是练好功的要领。

十一、香港脚门

〔原文〕一法∶坐,两足长舒,自纵身纳气向下,使心内柔和适散。

然后屈一足安膝下努长,舒一足,仰足指向上,使急。

仰眠,头不至席,两手急努向前,头向上努挽,一时各各取势,来去二七。

递互亦然。

去脚疼,腰膊冷,血冷风痹,日日渐损。

〔解说〕采取正坐势,两脚伸直,全身放松吸气,引气向下,使心中感到柔适松散,然后屈收一足放在膝下把脚舒展开,另一足伸直,使脚趾上屈,并尽量用力。

接着向后仰睡,在头还未着席时,两手立即用力前伸,头向上向前伸,就象被拉起来一样,这些动作要同时进行,上下来回做十四次,换脚,同样做十四次。

治脚疼、腰背冷、血寒风痹,逐渐亏损之病。

〔原文〕二法∶覆卧,傍视,内踵,伸腰,以鼻纳气,自极七息。

除脚中弦痛转筋,脚酸疼,脚痹弱。

〔解说〕俯卧,两眼向旁看,脚跟向内,伸腰,用鼻子吸气,尽力行气七息。

可消除脚中弦痛,转筋,脚酸疼,脚痹弱。

〔原文〕三法∶舒两足坐,散气向涌泉,可三通。

气彻到,始收右足屈卷,将两手急捉脚涌泉挽,足踏手挽,一时取势。

手足用力,送气向下急三七,不失气。

数行,去肾内冷气,膝冷脚疼也。

〔解说〕伸展两足坐下,以意引气,使内气行散到足底涌泉穴,如次三通。

气完全达涌泉后,始收屈右脚,用双手立即握拉脚底涌泉穴,足向前踏手向后拉,同时进行,手足都用力,并向下以意送气二十一次,不要使其失气。

常行,可治肾内冷气,膝冷脚疼。

〔原文〕四法∶一足屈之,足指仰使急;

一足安膝头心,散心,两足跟出气向下。

一手拓膝头向下急捺,一手向后拓席,一时极势,左右亦然二七。

去膝髀疼急。

〔解说〕屈一脚,脚趾尽力向上翘;

另一脚放在屈脚腿的膝头中间,放松身心,行气使气至足,从两足跟向下出气。

然后,一手推膝头向下落于地,另一手向后按地,努力同时行动,左右交换做同样的动作各十四次,可祛除膝髀疼急。

〔原文〕五法∶一足踏地,一足向后将足解溪安上,急努两手偏相向后,侧身如转,极势二七。

左右亦然。

去足疼痛痹急,腰痛也。

〔解说〕一脚踏地,一脚向后把脚解溪穴(在足腕中)处放在踏地脚跟处,两手用力一侧向后伸,侧身转动努力做十四次。

左右同样动作。

可祛除足疼痛痹急,腰痛。

小结∶中医所说的香港脚病是指以腿足软弱,行动不便为主症的疾病。

古代因其主症是足缓纵不随,又名“缓风”或“脚弱”。

一般可区分为两个类型,即以足肿者名湿香港脚,不肿者名干香港脚。

干、湿香港脚如出现气促胸闷,心悸烦渴等证,则称为香港脚冲心,为香港脚病之危候。

本篇对香港脚的导引主张动、静功结合。

在运功方面以活动脚、腿及腰为主。

在静功方面强调呼气时要“自纵身纳气向下,使心内柔和适散”;

“散气向涌泉”,“送气向下三七,不失气”;

“散心,两足跟出气向下”。

这里的“纵身”“散心”和“使心内柔和适散”就是要求练功行气时要“松静自然,心宁体散”,避免紧张,克服杂念,使自己有意识地处于一种非常舒适轻松和宁静的状态。

怎样才能松静舒散呢?

文中提出一是要“纵身”,首先要放纵身体、四肢、肌肉、呼吸,使其如散如纵,无有紧张;

二是要“散心”,使身心同时松散,无有挂牵,不为杂念声色干涉,集中心思呼吸行气,“使心内柔和适散”,这样才能进入最佳状态。

使内气充实,营运体内,然后以意引气“散气向涌泉”,“两足跟出气向下”就可达到“以气攻病”,治疗香港脚的目标。

“纵身”、“散心”的功法,就是后世的松静功,松即使肌体放松,静即使跟出气心绪宁静。

松静两者,相互促进,松散之后,才容易入静,入静之后,便能放松。

所以“松静自然,心宁体散”是练功的基本要求,也是练好功的要领。

十一、香港脚门

〔原文〕一法∶以左足践右足上,除心下积聚。

〔解说〕把左脚踏在右脚背上,可治心下(指胃)的积聚。

〔原文〕二法∶端坐伸腰,向日仰头,徐以口纳气,因而咽之,三十过而止,开目。

除心下积聚。

〔解说〕正坐伸腰,仰首望太阳,慢慢用口吸气,咽下,三十次止,开目行功可除心下积聚。

〔原文〕三法∶左胁侧卧,伸臂直脚,以口纳气,鼻吐之,周而复始。

除积聚,心下不快。

〔解说〕向左胁侧卧,臂和腿都伸直,用口吸气,鼻出气,反复做。

可消除积聚和心下不适。

〔原文〕四法∶以左手按右胁,举右手极形。

除积及老血。

〔解说〕以左手按右胁,尽力将右手举高。

可治疗积聚和陈旧血积。

〔原文〕五法∶闭口微息,正坐向王气,张鼻取气,逼置脐下,小口微出十二通气。

以除结聚。

低头不息十二通。

以消饮食,令身轻强,行之冬月,令人不寒。

〔解说〕闭口微微呼吸,正坐,面对东方,张鼻吸气,逼气下行停于脐下,然后用小口慢慢出气十二通。

可以去掉结聚,再低头不息十二通,可以消化饮食,使身体轻快强健。

冬天这样做,可使人不怕冷。

〔原文〕六法∶端坐伸腰,直上展两臂,仰两手掌,以鼻纳气闭之,自极七息,名曰蜀王乔。

除胁下积聚。

〔解说〕正坐伸腰,向上直伸两臂,仰两手掌,用鼻吸气后闭气,到极限时呼出,如此七息。

名为蜀王乔。

可消除胁下的积聚。

〔原文〕七法∶向晨去枕,正偃卧,伸臂胫,瞑目,闭口,不息,极张腹两足,再息。

顷间吸腹仰两足,倍拳。

欲自微息定,复为,春三、夏五、秋七、冬九,荡涤五脏,津润六腑,所病皆愈。

复有病积聚者,张吸其腹,热乃止。

瘕散破即愈矣。

〔解说〕凌晨去掉枕头,正身仰卧,伸展臂腿,静心合眼,闭口,不再呼吸,使气达腹中,此时尽量使腹鼓起,并分开两足。

再息时要内收腹部,仰起两脚,向后仰屈。

若欲再行要等到呼吸平稳后才可以重作。

春天做三遍,夏天做五遍,秋天七遍,冬天九遍。

此法可洗涤五脏,滋润六腑,脏腑的病都可以治好。

若还有积聚病者,可以反复鼓起和内收腹部,到有热感时为止。

这样做可以使瘕消散,病疾痊愈。

小结∶积聚是指腹内结块,或胀或痛的一种病证。

一般认为积是有形的结块,固定不移,痛有定处,病属血分,在脏;

聚是无形气,聚散无常,痛无定处,病属气分,在腑。

本病的发生,多因七情郁结,饮食内伤等,致令肝脾受损,脏腑失和,气机阻滞,瘀血内停,日久渐结而成。

治疗应以理气活血,散积消聚为主。

本篇针对积聚的成因,提出了几种特殊的纳气导引法∶1、吸日精法古代气功家认为纳气的目标是∶“吸天地之元气,采日月之精华”以充养身心,祛病延年。

因而提出了“吸日精”、“嗡月精”、“吞日”、“吞月”、“吞云雾”等纳气法。

本篇第二法∶“端坐伸腰,向日仰头,徐以口纳气,因而咽之。

”和第五法∶“闭口微息,正坐向王气,张鼻取气,逼置脐下,小口微出。

”的方法就是吸日精法。

太阳是温暖人间,养育万物的天体,古人认为面向阳光纳气,可助人阳气,温补五脏,吸取日精,以壮身。

吸日精的方法是仰面向日,面东而坐,以意念想象将阳光中红紫光芒,吸入口中吞咽入体内,使到达患有疾病的脏腑,若其脏内感觉到内气已至,再以气攻疾病的患处,患处产生了温暖感觉,有汗出时就会疗效更好。

咽气九次者,是为阳数,有助阳功效。

逼置脐下,就是使气沉丹田。

吸日精法。

又称“存日攻病法”。

“吞日”和“吸日精”稍有不同,“吞日”是以意念想象将太阳吞入体内,存入脏腑,如“火球”入身,补阳壮精。

2、蜀王乔法“十四、补益门”王子乔八神导引法有∶“端坐伸腰,直上展两臂,仰两手掌,以鼻纳气闭之,自极七息,名曰蜀王台。

除胁下积聚。

”可见“蜀王乔”是一功法,至于为何名曰“蜀王乔”或蜀王台,尚待考察。

该功法的特点是将两臂向上伸直,仰两手掌,用鼻吸气,闭气于内,到极限时再缓慢吐出,如此七息而止。

主治胁下积聚。

3、腹吸法本篇第七法介绍了“腹吸法”,即腹式呼吸法的具体练功方法。

体位以正仰卧,去枕,伸展手及腿,闭目宁神,闭口为宜。

呼吸方法采用“不息法”,呼吸的要领是,使气达腹中,先尽量使腹鼓起,再吸(或呼)时使腹尽量内收,如此,反复鼓起和内收腹部,使腹中有热感时为止。

这是练气功的最基本方法。

十二、积聚门

〔原文〕脾胃不和不能饮食,欹身,两手一向偏侧,急努身舒头共手,竟扒相牵,渐渐一时尽势。

气共力皆和,来去左右亦然,各三七。

项前后两角缓舒手,如是似向外扒,放纵身心,摇三七,递互亦然。

去太仓不和,臂腰虚闷也。

〔解说〕治疗脾胃不和不能饮食,可采用斜身,两手偏向一侧,急挺身,舒展放松头部和两手,两手相抓互相牵拉,并慢慢牵拉一会儿,尽量保持姿势不变。

作时气力要缓和自然,然后斜身向另一方,左右来去同样姿式各做二十一次。

再由脖子前后两侧慢慢伸出手,好象向外扒,放松身心,摇动二十一次。

交替这样做。

可去太仓不和,臂腰虚闷不适等病。

太仓∶指胃。

《灵枢》胀论有∶“胃者,太仓也。

”小结∶本篇以转动腰肢,伸展手臂,放松身心的功法,治疗脾胃病。

要点是用气和力时,都要柔和自然,舒展放松。

方法颇为对症。

十三、脾胃门

〔原文〕常以子后、午前,解发东向,握固不息一通,举手左右导引,手掩两耳,令发黑不白。

卧引为三,以手指掐项边脉三通,令人目明。

东向坐,不息五通,以两手中指点口中唾之二七,相摩,拭目。

令人目明。

东向坐,不息三通,以手捻鼻两孔,治鼻宿息肉愈。

东向坐,不息四通,啄齿无通数,治齿痛。

伏,前侧卧,不息六通,愈耳聋目眩。

还卧,不息七通,愈胸中痛咳。

抱两膝自企于地,不息八通,愈胸以上至头颈耳目咽鼻邪热。

去枕,握固不息,自企于地,不息九通,东首,令人气上下通。

微鼻内气,愈赢,不能从阴阳。

法,大阴勿行之。

〔解说〕经常于子时后,午时前,解开头发,面向东方,两手握固,不息行气一通,举手左右,捂住两耳导引,可使头发乌黑而不白。

卧位引气三息,然后以手抓项旁筋脉再行气三通,可使人眼睛明亮。

面向东而坐,不息五通,以两手中指点蘸口中唾液十四次,然后相互摩擦两手指,闭目,用摩擦过的两手指轻揉拭两眶眼,可使人眼睛明亮。

面向东而坐,不息三通,用两手捻两侧鼻孔,可治鼻中息肉。

面向东而坐,不息四通,上下齿相叩,不必计数,治牙痛。

俯卧或前侧卧位,不息六通,可治耳聋目眩。

蜷卧,不息七通,治胸中痛、咳嗽。

抱两膝就地自然卧倒,不息八通。

能治疗胸膈以上至头颈、耳、目、咽、鼻的热邪。

不用枕头,握固引气,就地自然而卧,不息九通,再面向东方,可使人体内气机上下通利。

用鼻微微吸气,使气细而匀长,可以治疗瘦弱,不能行房。

此功法,阴雨天勿行之。

小结∶本篇选辑了一些具有补益作用的导引法。

头项部功法有∶掩耳、掐项、拭目、捻鼻、啄齿五法,这些功夫后世加以修改补充后有广泛应用。

如掩耳法,发展成了掩耳弹枕的呜天鼓法。

用两手掩耳,以食指压中指,两指用力弹后脑枕部,耳内听到咚咚响声,可防治晕耳呜。

掐项法,发展成了擦风池提大筋法。

用双手搓擦风池穴,并提拿两枕部大筋,可改善项强紧张,预防近视、感冒,舒松项脊。

拭目法,发展成了揉眼法。

揉眼眶、眼角、睛明、瞳子等,可改善视力,防治近视。

捻鼻法,发展成了擦鼻法。

两中指、食指或拇指背搓擦鼻法。

两中指、食指或拇指背搓擦鼻孔两侧迎香穴及鼻旁素穴,能防治感冒,治鼻塞头晕。

加上叩齿法,就是一套完整的头项保健操,这些又被命名为《坐式八段锦》,头面保康功等,流传甚广。

[十四、补益门](一)导引行气法

〔原文〕虾蟆行气法,正坐,自动摇两臂,不息十二通,愈劳大佳。

左右侧卧,不息十二通,治痰饮不消。

右有饮病,右侧卧;

左有饮病,左侧卧。

有不消,气排之。

日初出、日中、日入,此三时向日正立不息九通,仰头吸日精光,九咽之,益精百倍。

〔解说〕虾蟆行气法,正位,摇动两臂,不息十二通,此法治疗虚劳效果非常好。

侧卧位,或左或右,不息十二通,治痰饮不化。

右边有饮病,右侧卧;

左边饮病,左侧卧。

如有痰饮不消,可引气排除之。

选择日出、日中(正午)、日落这三个时辰,面朝太阳正立,不息九通,抬头仰首吸气,取太阳精华之光,吞咽九阳之数,可使人精神百倍。

小结∶本篇第二条在“七、痰饮门”,第三条在“十二、积聚门”中已有讨论。

这里重点探讨虾蟆行气法。

《诸病源候论》“卷一·风身体手足不随候”有∶“极力左右振两臀,不息九通。

愈臀痛劳倦,风气不随。

振两臀者,更互(蹋和踢的意思),犹言蹶(同。

颠仆;

踏)。

九通中间,偃伏皆为之,名虾蟆行气。

”可见虾蟆行气法是古人模仿虾蟆游走的动作而行的导引术。

方法是∶俯伏床上,两手平撑,支持上身,然后用力左右振动两臀部,不息九通。

振两臀就是交替踢蹬两腿,犹如牲畜尥蹶子,虾蟆蹈水那样,左踢动九次,右踢动九次。

踢动时要配合呼吸,使动静结合。

本节曰∶“虾蟆行气法,正坐,自动摇两臂,”方法是端正而坐,如虾蟆游水样摇动两手臂。

可与前段结合,作为二节动作,先摇臂行气,后摇臀踢脚行气,使成一完整虾蟆功。

[十四、补益门](二)虾蟆行气法

〔原文〕入火,垂两臂不息,即不伤火法。

向南方蹲踞,以两手从屈膝中入掌足五指,令内曲。

利腰尻(考。

脊骨末端,尾部)完,治淋,遗溺愈。

箕(基。

同)踞。

交两脚手内并脚中,又叉两手极引之。

愈寤寐,精气不泄。

两手交叉颐(夷。

面颊、腮)下,自极。

利肺气,治暴气咳。

举两脚,夹两颊边,两手据地服(《病源》作蹲坐)疗宿壅(痈)。

举右手,展左手,坐,右脚上掩左脚,愈尻完痛。

举手交颈上相握,自极。

治胁下痛。

舒左手,右手在下握左手拇指,自极;

舒右手,左手在下握右手拇指,自极。

皆治骨节酸疼。

掩两脚,两手指着足五指上,愈腰折不能低仰,若血久瘀为之,即愈。

竖足五指。

愈腰脊痛,不能反顾视者。

以右手从头上来下,又挽下手。

愈颈不能反顾视。

坐地。

掩左手,以右手指肩挽之。

愈倾侧膝腰及小便不通。

东向坐,向日。

左手揖目,举身望北斗,心服月气,始得众恶不入,理头仰苦难牵。

右手反折,各左右自极张弓。

兼补五脏不足,气则至。

抱两膝着胸自极。

此常令丹田气还,补脑。

坐地。

直两脚,以手捻脚胫,以头至地。

调脊诸椎,利发根,令长美。

坐地。

交叉两脚,以两手从曲脚中入,低头叉项上,治久寒不能自温,耳不闻勿正倍声。

不息行气,从头至足心,愈疽痂,大风,偏枯诸痹。

极力左右振两臂,不息九通。

愈臂痛、劳倦,风气不遂。

〔解说〕入火法,练功时要下垂两臂,不息行气,此即所谓不被火伤的功法。

采用面向南方(南方在五行属火)下蹲的蹲踞姿势,两手从屈膝的两膝之中伸入,握住两足掌五趾,让双腿向内弯曲。

能通利腰、尾部,使之强健,治疗淋病、遗尿。

采用屈膝张足而坐的箕踞姿势,用两手攀足心,双足相并,再交叉两手,右手经左足背握住右脚背,左手经右足背握住左脚背,用力拉脚。

可以治疗嗜眠和精神不振。

原文“寤寐”,参照《诸病源候论》卷三十一,从“久寐”解,“精气不泄”从“精气不明”解。

两手交错托在腮下,用力上引。

可以疏通肺气,治疗突然发作的气逆咳嗽。

高举两脚膝,夹在面颊两旁,两手按地蹲坐。

(参照《诸病源候论》卷二十,“两脚”从“两膝”解,“据地服”从“蹲坐”解)。

此功法可治疗宿痈病,就是积水积气,日久成饮水不消的癖积病,因癖生痈。

举右手向上,展左手下垂,坐在地上,右脚上抬,掩压在左脚上,治尾骨部疼痛。

举两手交叉放在颈后,尽量用力相握。

能治疗胁肋下疼痛。

伸展左手,右手在下握住左手拇指,尽量用力;

伸展右手,左手在下握住右手拇指,也尽量用力牵引。

都能治疗骨节酸疼的疾患。

伸展两脚,两手指伸向脚五趾上。

(“掩两脚”参照《诸病源候论》改为“伸两脚”)。

这种功法可治疗腰部疼痛似折,不能弯腰前后仰。

如果是瘀血久停造成的,施用这种功法很快就能痊愈。

竖立足五趾,仍采用伸展两脚的坐式,还能治疗腰脊疼痛,不能反转回视的疾患。

用右手从头上向下牵引左手。

能治疗项部不能反转回视的疾患。

坐在地上,伸展左手,用右手指牵引左肩。

可以治疗身体偏侧,膝部、腰部不通利,小便不通。

面向东坐,向着太阳。

左手遮目旁,抬头望北斗,心中存想月亮的光华。

可以强壮身体,使得诸邪气不能侵入,并能治疗头痛难以抬举转动。

右手反转弯曲,左手与右手用力交替进行,姿势如开弓状。

此功法兼能补养五脏气虚亏损,使正气恢复。

坐在地上,以两手抱两膝尽量用力贴胸。

这种功法经常进行,能使丹田的元气回还,有补脑的功效。

坐在地上,伸直两脚,用两手捏住脚腕,将头下弯到地。

这种功法可调理各节脊椎,通利头发根部,使头发长而美。

坐在地上,交叉两脚,将两手从脚弯中伸入,低头把手交叉放在项上。

能治疗久寒不能自己转温,耳朵听不见比正常声音加倍响的声音。

行不息行气的功法,用意念把“内气”从头引达足心为止。

可治愈疽、疝气、大风、半身不遂和多种风痹证。

极力振动左右两臂,闭气不息,连续作九遍。

可治疗臂痛、过劳疲倦、风气不遂等症。

小结∶《云笈七签》“卷三十四·杂修摄篇”说∶“日初出、日中、日入时,向日正立,不息九通,仰头吸日精光,九咽之,益精百倍。

若入火,垂两臂不息,即不伤。

”《规中指南》说∶“神是火,是药。

”《金仙正论》说∶“火者神也。

曰汞、曰日、曰鸟、曰龙,皆我之真意也。

”可见古人所说练功中的“火”就是用意,用意来掌握呼吸,就是火候。

如果只知道发功猛练,用意大过,一味追求发动内气,就必然会影响体内的“阴阳平衡,水火既济”,引起所谓“走火”症。

轻则气冲胸腹,胸闷腹胀;

重则火冲头目,致头痛目痛,胀重如箍;

有的甚至周身气窜,外动不已,癫狂躁越,“入魔”成疾。

纠正的方法就是息火、退火、散火,使火降水升,“阴平阳秘”。

“入火法”承接于吸日精光之后,可以认为就是为了防止入火后火候太过,使火盛阳亢,火水不济,故以垂两臂不息,以息过盛之火,所以又叫做“不伤火”法。

所谓不伤火就是不要被火所伤,引起阳亢而走火。

至于吸日精的具体练习法见“十二、积聚门”。

本篇以“入火,垂两臂不息。

即不伤火法”为纲,意在强调练气入火后,即应注意息火、退火,勿使太过而伤火。

垂两臂者,意在引气向下,降火平阳,和下面的“入水,举两手臂不息”正相反,后者举两手臂是为了引火向上,其义详见入水法解说。

本篇后面各段功法,各自成段,与“入火法”似无特殊联系。

[十四、补益门](三)入火法

〔原文〕龟鳖行气法,以衣覆口鼻,不息九通,正卧。

微微由鼻出纳气。

愈鼻塞不通。

东向坐,仰头不息五通。

以舌撩口中沫满二七咽,愈口干舌苦。

〔解说〕龟鳖行气法,以衣被覆盖口鼻,不息九通,采用正卧位,呼吸要匀细深长由鼻出气和吸气。

可治疗鼻塞不通气。

面向东坐,仰头向日,不息九通,然后用舌头舐上,使口中产生唾液,咽下十四次,可治口干舌燥和口苦。

小结∶本篇龟鳖行气法和雁行气法、龙行气法、虾蟆行气法等,都是古人仿生而创立的导引吐纳法。

龟鳖是长寿动物,古人常以“鹤寿龟龄”祝福人们长寿。

应用于气功则有“龟纳鼻息,鹿运尾,以通任、督”等,龟鳖的呼吸极细极微,纳出无声,绵续如缕,似动非动,承先启后,因此能步步永继,长寿百数年。

仿效龟鳖行气,当亦能使人长寿。

仿效方法有二∶一是仿龟鳖形态,以衣被覆盖口鼻,如龟鳖缩颈壳中,二是仿效龟鳖呼吸,使呼吸由鼻出入,匀细深长,直入丹田,以养生延年。

以后称此功为龟息。

强调以仿效龟鳖吸呼为主,不必拘泥于以衣被覆口鼻。

本篇第二段讲的是吸日精和咽唾液法,如能和龟鳖行气法结合,则收效更好。

将本段放在龟鳖行气法后可能还有取龟鳖行气,常面东朝日吸日精华,并以唾液养阴之义。

[十四、补益门](四)龟鳖行气法

〔原文〕雁行气法,低头倚壁,不息十二通。

以意排留饮宿食从下部出自愈。

〔解说〕雁行气法,将背靠于墙壁,低头,不息十二通。

以意念引气入胃中,以内气排除停留的痰饮和宿食,使从肛门排出体外,则自可痊愈。

小结∶《诸病源候论》“卷二十·痰饮病诸候”说∶“行气者,身直颈曲,排气下行而一通,愈宿食。

”就是鸭子,因是仿效鸭子,直身低头曲颈,不息行气,故名行气法。

其方法是背靠墙壁,身站直,低头、曲颈,进行不息呼吸,以意行气,排除胃肠痰饮、宿食。

但本书及《云笈七签》此节前均名为雁行气法。

近代有“大雁功”,亦从仿生角度命名,故仍用雁行气法。

[十四、补益门](五)雁行气法

〔原文〕龙行气法,低(叩)头下视,不息十二通。

愈风疥恶疮,热不能入。

咽可候病者,以向阳明以达,卧。

以手摩腹至足,以手持引足,低臂十二通,不息十二通。

愈脚足虚痹不任行,腰脊痛。

以手着项相叉。

治毒。

不愈,腹中大气即吐之。

月初出、月中、日入时,向月正立,不息八通,仰头吸月光精入咽之。

令阴气长,妇人吸之,阴精益盛,子道通。

〔解说〕龙行气法,叩头向下视,不息十二通。

可治疗风疥恶疮,使热邪不能入人体。

“咽可候病者”应为“咽喉病”,“以向阳明以达,卧。

”此句似有短文。

存疑待考。

用手按摩腹部到足部,到足后以手握足拉引,然后将臂低垂,如此行十二遍,不息行气十二通。

可治脚病,虚软痹痛不能行走,腰脊疼痛。

用两手交叉握固颈项,可治毒邪。

不愈时,由腹中行气,使气大量吐出,即愈。

月亮初出时、月亮正中时、月亮将落时,面向月端正站立,不息八通,仰头以意念想象将月光精华之气吸入口内,咽入体内,可使阴气补长。

妇人吸之,可使阴精更加旺盛充实,月经调和,生殖机能旺盛,易于怀孕。

小结∶龙行气法,是仿效苍龙由天空向下低头注视式,故名龙行气法。

要点是“低头下视,不息十二通。

”最后一段是“月精法”。

古代养生家认为“阴精所奉其人寿”,月为阴,月光为阴华,吸之可补人阴精,阴精增长可使人长寿。

妇人属阴,吸之可使阴气更加旺盛,月经通调,易于怀孕。

所以“吸月精法”和“吸日精法”是补人阴精阳气的两大功法。

吸月精法练法是∶仰头两眼注视月亮,眼不要睁大,一边望月,一边呼吸。

眼疲劳时,可轻轻闭目,记住月亮形状,如将消失,可睁眼再望。

以意念想象将月光吸入口内,再咽入体内,久行即可出现“皎洁银光”进入体五内腑,使遍体清凉,烦躁渐去,进入“清静境界”,甚至见一团白色光辉,悬照当前,荡漾体中。

[十四、补益门](六)龙行气法

〔原文〕入水,举两手臂不息,不没法。

1、向北方箕踞,以手掩(挽)足五指,愈伏兔痿尻筋急。

2、箕踞,以两手从曲脚入据地,曲脚加其手,举尻。

其可用行气。

愈淋沥、乳痛。

3、举脚交叉项,以两手据地,举尻持任,息极,交脚项上。

愈腹中愁满,去三虫,利五脏,快神气。

4、蹲踞,以两手举足,蹲极横。

治气冲肿痛、寒(疝)疾入上下,致肾气。

5、蹲踞,以两手举足五指,低头自极。

则五脏气总至,治耳不闻、目不明,久为之,则令人发白复黑。

6、正偃卧,卷两手即握,不息,顺脚跟,据床。

治阴结,筋脉麻痿累(拘急)。

7、以两手还,踞着腋下,治胸中满,眩、手枯。

8、反两手据膝上,仰头象鳖取气,致大黄元气至丹田,令腰脊不知痛。

9、手大拇指急捻鼻孔,不息,即气上行致泥丸脑中,令阴阳从数,至不倦。

10、以左手急捉发,右手还项出,所谓血脉气各流其根,闭巨阳之气,使阴不溢,信明皆利阴阳之道也。

11、正坐,以两手交背后,名曰带缚。

愈不能大便,利腹,愈虚羸。

坐地,以两手交叉其下,愈阴满。

12、以两手捉绳辘轳倒悬,令脚反在其上,见愈头眩风颠。

以两手牵反着背上挽绳自悬。

愈中不转,精食不得下。

以一手上牵绳,下手自持脚,愈尻久痔及有肿。

13、坐地,直舒两脚,以两手叉挽两足,自极。

愈肠胃不能受食,吐逆。

〔解说〕入水法,练功时需举两手臂,不息行气,此即所谓不伤水的功法,“不没法”参照入火法,按“不伤法”解释。

1、面向北方,箕踞而坐,用两手拉两脚的五趾,可治疗大腿痿软,腰部筋脉拘急。

2、采用屈膝张脚踞坐势,用两手从腿弯处伸入按地,把脚放在手上,抬起臀部。

还可以同时配合行气。

能治愈小便淋漓,乳痛。

举脚交叉向项后,用两手按地,举臀使臀高抬起,达到最大限度,交两脚于项上。

能治疗腹中胀满不适,除三虫,疏通五内,畅快神气。

4、采用下蹲势,下蹲时使两脚尽量近似成为一条直线,即所谓的尽力横蹲;

并用两手握住两脚趾,尽力向上提,使脚趾离地。

这种功法能治疗气冲腹肿痛,寒疝上下出入,使肾气通畅。

5、采用屈膝如坐的蹲踞势,用两手搬起两脚的五趾,尽力低头,使五脏之气都达到头上。

可治疗耳听不聪,目昏视物不明。

长施这种功法,可使白发重新变黑。

6、正仰卧,两手卷成握式,闭气不息,行气沿腿至脚跟止,两腿足根据在床上。

可治阴结,筋脉麻木,痿软、或拘挛。

将两手松开,按在腋下,治胸中胀满,头眩,手枯萎不用。

7、反翻两手按在膝上,仰头仿鳖仰天引颈吸气那样吸气,引气到中丹田,使中丹田元气到下丹田,可使腰脊疼痛消失。

大黄元气即中丹田元气。

8、用手大拇指很快地捻鼻孔,闭气不息,引气上行达泥丸脑中,可使阴阳顺从其数,收到强壮健身令人不易疲倦的效果。

9、用左手很快地握住头发,右手环绕从后项出,这就是所谓的血、脉、气各流其根,闭藏太阳经脉之气,使阴气不外流。

此功法的确是通调阴阳的有效方法。

10、正坐位,用两手交叉在背后,名为带缚。

能治疗大便困难,通利腹部,并可治疗虚劳羸瘕。

11、坐在地上,用手交叉放在脐下,能治疗会阴胀满不适。

12、用两手抓住绳子,倒悬在辘轳上。

辘轳是汲取井水的起重置备。

本功法可利用此设备,使脚在上,头在下,令身离地,用以治疗头晕风癫病。

用两手反牵绳于背上,拉绳自悬于空中。

可治愈中焦脾气不能健运,食欲不佳的病症。

用一只手在上面牵拉绳,另一只手在下面拉住脚,可治愈久痔及尾部肿痛。

13、坐在地上,伸直两脚,用两只手交叉挽拉两脚,尽量用力,能治疗肠胃不能受纳饮食,呕吐气逆。

小结∶1、入水法探讨《云笈七签》∶“月精法∶月精,凡月初时、月中时、月入时,向月正立,不息八通,仰头月精,八咽之,令阴气长。

妇人之,阴精益盛,子道通。

凡入水,举两手臂不息,没。

”《悟真篇注疏》曰∶“息火谓之沐浴”,沐浴就是入水洁身。

这里“凡入水”可以理解为∶吸月精太过,致使阴气偏胜,人身如水被浴,或似入于水中,肢体发冷。

此时当举两手臂不息,以引火升阳,消散阴气,不使阴气淹没阳气,使火灭息。

王冰说∶“益火之源,以消阴翳”,即是此意。

本篇“入水法∶入水,举两手臂不息,不没法”,就是说练功补阴如入水沐浴后,当举两手臂不息以引阳升火,使水不要淹没火。

入水和入火都是练功中的两大注意事项和原则,故本书独立设题以引人注意。

2、鳖取气法其功法见“龟行气法”。

本段强调此功也可用“反两手据膝,仰头像鳖取气,致大黄元气至丹田”,而前法主张衣被盖口鼻,各有所仿效之处。

土位中央,其色正黄,色黄而体大,故名大黄。

此处的大黄即中丹田,鳖息深长细匀,仿效纳之,则应力求深长,使气由中丹田直至下丹田。

[十四、补益门](七)入水法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gkkxq.com/jbzd/9941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