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分享盐酸氮卓斯汀喷鼻剂联合糠酸
何庆庆1,冯韶燕2,刘清明1
(1.珠海市妇幼保健院耳鼻咽喉科,广东珠海;2.医院耳鼻咽喉科,广东珠海)
关键词:变应性鼻炎,儿童;盐酸氮卓斯汀,糠酸莫米松;治疗
中图分类号:R.65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05--02
变应性鼻炎主要是由特应性个体接触致敏原后IgE介导的鼻黏膜炎性疾病,临床常表现为鼻塞、流清涕、鼻痒、打喷嚏等。变应性鼻炎是影响儿童身心健康、学习成绩和生活质量的主要鼻部疾病,近年来发病率有逐渐增高趋势。儿童变应性鼻炎的治疗既要注重疗效,又要减少全身副作用,因而局部用药成为儿童变应性鼻炎治疗的首选。我科于年8月~年2月采用盐酸氮卓斯汀喷鼻剂(爱赛平)联合糠酸莫米松喷鼻剂(内舒拿)治疗儿童变应性鼻炎,取得了比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年8月~年2月就诊于珠海市妇幼保健院耳鼻咽喉科的变应性鼻炎患儿例。所有患儿均符合年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学会、中华耳鼻咽喉杂志编辑委员会制定的变应性鼻炎诊断标准。均至少有2年变应性鼻炎病史且在近1年内都有皮肤过敏试验阳性记录,4周内未使用其他药物治疗。排除合并有严重的鼻中隔偏曲或息肉者;排除合并心、脑、肝、肾、内分泌系统和造血系统等严重疾患,排除肺结核、支气管扩张出血、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等。例患儿中男79例,女71例;年龄6~14岁,平均(8.3±1.5)岁;病程2~4年;常年性发病者45例,季节性发病者例。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儿分为3组:联合组50例,其中男26例,女24例,平均年龄(8.1±1.3)岁;爱赛平组50例,其中男27例,女23例,平均年龄(8.7±1.1)岁;内舒拿组50例,其中男26例,女24例,平均年龄(8.8±1.8)岁。3组患儿性别、年龄及病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治疗方法
1.2.1联合组采用爱赛平喷鼻剂(德国MEDAManufacturingGmbH)及内舒拿喷鼻剂(比利时Schering-PloughLaboN.V.)。联合用药方案:早上先喷1次爱赛平喷鼻剂,每鼻孔1喷,间隔15~30min后再使用内舒拿喷鼻剂,每鼻孔1喷(总量μg),晚上再使用1次爱赛平喷鼻剂,每鼻孔1喷(总量μg),疗程2周。
1.2.2 爱赛平组 采用爱赛平喷鼻剂,每鼻孔1喷,早、晚各1次(总量μg),疗程2周。
1.2.3 内舒拿组 采用内舒拿喷鼻剂,每鼻孔1喷,早上1次(总量μg),治疗2周。
同时每位患儿家长发给鼻部主要症状评分TNSS病情日记卡,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第1天、第1周及第2周记录TNSS评分和有无不良反应等。TNSS为喷嚏、流涕、鼻痒、鼻塞4项症状总评分。正常为0分,轻度(症状不会影响睡眠生活质量)为1分,中度(症状虽明显,但对睡眠生活影响不明显)为2分,重度(症状难忍并影响睡眠及日常生活)为3分,4项症状总评分最高为24分,早晚各记录1次。
1.3 疗效评定标准[1]
疗效指数=(治疗前TNSS-治疗后TNSS)/治疗前TNSS×%。显效:疗效指数>65%;有效:疗效指数26%~65%;无效或加重:疗效指数<26%,症状毫无改善甚至加重。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x珋±s表示,用t检验作组间比较;率的比较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1.3组患儿治疗前后不同时间鼻炎症状总分的比较由表1可见,3组患儿治疗前的鼻炎症状总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第1天,3组患儿之间的症状总分有明显差别(P<0.05),其中联合组和爱赛平组较治疗前降低较明显,而内舒拿组较治疗前降低较少;治疗后1周及2周,3组患儿之间的鼻炎症状总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其中联合组最低。
2.2. 3组患儿治疗2周后疗效对比
由表2可见,治疗2周后爱赛平组有效率为64.4%,内舒拿组有效率为65.9%,两组有效率并无明显差异(χ2=4.61,P>0.05),联合组有效率为87.5%,联合组有效率明显高于内舒拿组和爱赛平组(χ2=10.60,P<0.05)。
2.3 不良反应比较
联合组中3例患儿出现不良反应,其中咽部不适1例,味苦2例;爱赛平组4例患儿出现不良反应,其中困倦1例,味苦3例;而内舒拿组3例患儿有不良反应,其中鼻出血2例,味苦1例。3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经比较无统计学意义(χ2=1.06,P>0.05)。
3 讨论
变应性鼻炎的发病机理是I型变态反应。当变应原再次进入机体并激发I型变态反应后,在数秒到数分钟内,致敏肥大细胞释放大量组胺。组胺是具有扩张血管、增加血管通透性、激发腺体分泌及导致平滑肌收缩的活性介质,鼻黏膜在组胺介质的作用下,迅速引起鼻痒、喷嚏及流涕等症状,这些不仅影响白天活动,且妨碍夜间睡眠,对处于生长发育过程中的儿童的影响尤为深远。在治疗中,首先要避免接触诱发症状的过敏原,其次就是药物治疗[2]。美国变态反应、哮喘和免疫学协会调查显示,在变应性鼻炎的治疗过程中,超过75%的医生因为药物对症状的缓解不理想,从而更换药物或采用联合治疗。临床治疗变应性鼻炎的药物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抗组胺药物,通过抑制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脱颗粒及释放介质,而达到治疗作用;一类是糖皮质激素类药物,通过多种途径和多个靶点发挥其抗炎抗过敏作用[3]。口服抗组胺药联合鼻内激素治疗经常作为常规治疗而用于临
2.3 不良反应比较
联合组中3例患儿出现不良反应,其中咽部不适1例,味苦2例;爱赛平组4例患儿出现不良反应,其中困倦1例,味苦3例;而内舒拿组3例患儿有不良反应,其中鼻出血2例,味苦1例。3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经比较无统计学意义(χ2=1.06,P>0.05)。
3 讨论
变应性鼻炎的发病机理是I型变态反应。当变应原再次进入机体并激发I型变态反应后,在数秒到数分钟内,致敏肥大细胞释放大量组胺。组胺是具有扩张血管、增加血管通透性、激发腺体分泌及导致平滑肌收缩的活性介质,鼻黏膜在组胺介质的作用下,迅速引起鼻痒、喷嚏及流涕等症状,这些不仅影响白天活动,且妨碍夜间睡眠,对处于生长发育过程中的儿童的影响尤为深远。在治疗中,首先要避免接触诱发症状的过敏原,其次就是药物治疗[2]。美国变态反应、哮喘和免疫学协会调查显示,在变应性鼻炎的治疗过程中,超过75%的医生因为药物对症状的缓解不理想,从而更换药物或采用联合治疗。临床治疗变应性鼻炎的药物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抗组胺药物,通过抑制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脱颗粒及释放介质,而达到治疗作用;一类是糖皮质激素类药物,通过多种途径和多个靶点发挥其抗炎抗过敏作用[3]。口服抗组胺药联合鼻内激素治疗经常作为常规治疗而用于临
床,但相比常规剂量的口服抗组胺药,鼻用抗组胺药能迅速浓集于鼻黏膜局部,在缓解变应性鼻炎症状的过程中更为迅速而有效[4]。因此,鼻用抗组胺药和鼻用激素联合治疗可能价值更大。
Michael等[5-6]分析了~年发表的文献,认为鼻用激素有较强的抗炎作用,而鼻用抗组胺药起效更快,两者结合治疗变应性鼻炎能够增加疗效,是以后变应性鼻炎药物治疗的大方向。在本研究中,1d后联合组和爱赛平组较内舒拿组鼻症状改善明显,可见鼻用抗组胺药起效快于鼻用激素,但2周后联合组治疗效果更为显著受。总之,两药联合疗效更好,并且安全性高,副作用少,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YdfiezA,RodfigoGJ.IntranasalcorticosteroidsversustopicalH1receptorantagonistsforthetreatmentofallergicrhinitis:asystem-at-icreviewwithmeta-analysis[J].AnnAllergyAsthmaImmunol,,89(5):-.
[2]洪铭沿,林志敏,郑燕青,等.儿童过敏性鼻炎的药物治疗[J].吉林医学,,33(5):1-2.
[3]张平.鼻内应用Rhinocort治疗常年性变应性鼻炎[J].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10(2):-.
[4]LiebermanP.Intranasalantihistaminesforallergicrhinitis:mecha-nismofaction[J].AllergyAsthmaProc,,30(4):-.
[5]王振霖.糖皮质激素抵抗性慢性鼻-鼻窦炎及其信号转导[J].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18(2):-.
[6]MichaelA.Theefficacyofintranasalantihistaminesinthetreat-mentofallergicrhinitis[J].AnnAllergyAsthmaImmunol,,(2Suppl):6-11.
(修回日期:-03-08)
(文章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