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是:后鼻孔息肉 > 预防知识

宝宝为什么会得中耳炎该怎么预防

妈妈要警惕,宝宝小小的耳朵里面传来阵阵异味?

这可能是中耳炎悄悄找上宝宝了。日常护理时,宝宝的耳朵经常被妈妈们忽略,儿科医生特别提醒,宝宝的耳朵护理非常重要,喂奶或是吐奶时乳汁很容易流进宝宝的耳朵中,导致宝宝患中耳炎。

大家观察一下耳朵的内部结构就会发现,外耳和中耳之间隔着一层鼓膜,所以在鼓膜没有损伤的情况下,从外耳道进来的异物是不会进入中耳的。也就是说,宝宝的耳朵进水,并不一定会引起中耳炎。

认识中耳炎

在上图中我们看到右下方有一根狭长的管子连接着喉咙和中耳,学名叫耳咽管(也叫咽鼓管),它守卫在喉咙和中耳的交界,不仅平衡着鼓膜两侧的压力,还有“自动识别”的功能,通过适当的开合,阻挡有害的细菌和液体,从而完成对中耳的保护。

耳咽管是细菌进入中耳的主干道,宝宝的耳咽管比较宽、短,和喉咙连接的角度也比较平坦。这种特殊的生理构造特点,导致细菌很容易就偷偷“溜入”中耳,引发炎症。这就是为什么宝宝容易得中耳炎。

婴儿由于特殊的耳部构造问题以及饮食的方式问题很容易患上中耳炎。婴儿得了中耳炎一定要积极予以治疗,不然的话可能会导致严重后果,不仅仅造成小孩子耳痛、发烧,严重的甚至是可以导致耳聋哦。那么婴儿得了中耳炎严重吗?非常严重。

中耳炎的种类

不同种类的中耳炎可能会造成的不同症状,不同后果。中耳炎对小孩子来说是常见病,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的话可能会导致严重后果,所以说中耳炎是非常严重的,千万不可小视。

1、卡他性中耳炎

又称渗出性中耳炎或者非化脓性中耳炎,婴幼儿常见,多因咽鼓管功能障碍中耳负压引起。表现为耳闷,听力下降,自声过响,自述吞咽时耳内作响,耳鸣如吹风样,擤鼻时耳内有气过水声,可有轻度耳痛。检查见鼓膜浑浊,黯淡无光,如毛玻璃油纸状,可有不同程度内陷。透过鼓膜可见液面,偶见气泡。听力检查多呈传导性聋或混合性瘤,鼓室负压,鼓室图呈B型。

渗出性中耳炎是小儿常见的致聋原因,加强本病的预防工作对小儿的防聋治聋非常重要。最主要的措施就是锻炼身体,增强机体抵抗力。

2、急性化脓性中耳炎

多发生在上感或急性传染病时,尤其在体弱、免疫力低下、贫血、糖尿病等患儿。致病菌为溶血性链球菌、肺炎球菌、流感杆菌及金黄色葡萄球菌等。

(1)局部症状

①耳部痛发病时,耳深处极度疼痛,也可有乳突部压痛或患侧头痛,多在夜间,小儿痛醒,幼儿用手抓耳或摇头,烦躁不入睡,啼哭拒食;

②耳漏鼓膜一旦穿孔,脓液可从耳道排出,开始可为血性,后为黏脓性。

(2)全身症状小儿较成人重。高热可达40℃以上,可有高热惊厥;呕吐、腹泻,严重时有脑膜刺激症状。

(3)局部检查炎症持续2~3日,脓液积聚,鼓膜彭隆,最后鼓膜紧张处破溃,脓液外溢,耳痛稍缓解。检查:在穿孔前全鼓膜极度充血,标记消失,向外彭隆;穿孔后常见自穿孔处搏动样溢浓。听力检查为传导性聋。如乳突受累,乳突红肿、压痛。

3、慢性化脓性中耳炎

致病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居多,有时有变形杆菌等混合感染。患耳常因在急性期未能彻底治愈,局部破坏较重,或病理改变特殊,感染反复发作,持续流脓,听力减退。按病理改变,可分为三型:

(1)单纯性多由于咽鼓管感染,鼓膜中心性穿孔,主要病变在黏膜,中耳黏膜肥厚增生,分泌物多呈黏液或黏液脓性,多无恶臭,无骨质破坏。

(2)坏死型除中耳黏膜炎症外,伴有骨质破坏,包括听小骨、上鼓室及乳突,常有肉芽组织或息肉形成,触之易出血。分泌物多呈脓性,有臭味。

(3)胆脂瘤型可继发于鼓膜边缘性穿孔或大穿孔,外耳道鳞状上皮侵入鼓室,甚至乳突。鳞状上皮角化层不断脱落积聚、脂肪变性,形成干酪状团块,继续扩大,周围骨质压迫吸收,日久可波及乳突及邻近组织,包括乙状窦、硬脑膜、迷路、面神经管等引起多种合并症。

检查:鼓膜有大穿孔或松弛部边缘穿孔,内有多量白色干酪状分泌物,量不多,有奇臭。细菌培养常有变形杆菌、铜绿假单胞菌等混合感染。局部可有肉芽组织增生。X片或CT可诊断胆脂瘤。

引发中耳炎的原因

1、感冒

中耳炎是婴幼儿感冒常见的并发症,调查显示80%的中耳炎都是由感冒引起的。宝宝感冒后鼻腔分泌物增多,再加上宝宝容易哭闹,分泌物在压力作用下,通过耳咽管进入到中耳,得不到排泄,时间一久就容易引发炎症。

对于小宝宝,我们可以借助吸鼻器及时清理鼻腔。大一点的宝宝自己擤鼻涕时,妈妈要告诉他压住一侧鼻孔擤,然后换另外一侧。不可擤得过猛。

宝宝鼻塞比较厉害或分泌物比较多,睡觉时可以把头部垫的高一些,这样积聚于鼻腔内的黏液就不容易流到咽鼓管内。

2、哺乳姿势不正确

还在吃奶的宝宝,患中耳炎和喂奶姿势不正确也有关系。妈妈们自己尝试下就会发现,躺下的时候,完成吞咽动作会变得很费劲,甚至会呛着。更何况是小婴儿呢?

婴儿的耳咽管走势比较平坦,平躺着喝水、喝奶,液体容易流入鼻咽部。所以,宝宝喝奶时,应采取头部高于胸部的姿势。

奶嘴上的孔较大或喂食过急时,宝宝来不及吞咽会发生呛咳,乳汁等液体通过咽鼓管上行,也容易引起中耳感染。

3、耳外伤

宝宝的耳道很娇嫩,妈妈给宝宝掏耳朵时,如果不小心损伤了外耳道黏膜或鼓膜,引发感染,也有可能蔓延到中耳发生炎症。所以不建议宝妈给孩子挖耳屎。

孩子玩耍时不小心受到碰撞,伤到了鼓膜(这种情况是极个别的),鼓室就会变成一个开放的状态,细菌便很容易进入中耳,从而造成感染。

4、外耳道积液

如果宝宝耳朵不小心进了不洁净的水,这些液体堆积在鼓膜处,有可能引起鼓膜发炎。虽然外耳道进水不一定会得中耳炎,但是妈妈们有必要给宝宝选择洁净的水质环境游泳;在洗头、洗澡时,要尽量避免宝宝的小耳朵进水。

如果宝宝已经被确诊为中耳炎,最好暂停游泳,洗澡的时候更要格外小心。

中耳炎的症状

中耳炎初期的症状并不是很明显,再加上小宝宝还不会说话,等妈妈们发现耳朵外部有红肿、流脓症状时,情况就已经比较严重了,甚至出现鼓膜穿孔。为了避免延误治疗,当宝宝有以下症状出现时,妈妈们就要留意了。

1)疼痛:有表达能力的宝宝会告诉妈妈耳朵疼。但不会说话的宝宝常表现为哭闹、发脾气、伴有时不时的挠头或用手抓耳朵等。

因为吮吸和吞咽动作会造成中耳压力变化,疼痛会加剧,所以患中耳炎的宝宝吃饭或喝奶的时候,可能会哭闹得更厉害或者拒绝喝奶吃饭。

2)发热:中耳炎往往伴随有突然发热,或反复高烧的情况。

3)耳道溢液:孩子的耳朵可能会流出白色、黄色分泌物,有时还会混有血迹,并伴随有难闻的气味(妈妈们可以凑近耳朵,能闻到)。

4)听力障碍:如果和宝宝说话时,宝宝反应迟缓,则可能是鼓膜后的积液阻碍了声音传导,造成孩子听力下降。如果宝宝说话突然变得很大声,或看动画片时声音放的很大,妈妈就要细心观察下宝宝的耳朵了,最好去耳鼻喉科检查一下。

以上这些症状常常“结伴而行”,妈妈们可以结合宝宝的表现,细心辨别,一旦有疑似症状,医院。

一旦宝宝被确诊为中耳炎后,妈妈们应该配合医生,坚持给宝宝用药,并用完医生指定的疗程,切不可看到症状有所好转就擅自停药。因为症状消失了或者不痛了,留在中耳里面的积液还需要时间慢慢吸收,如果停止治疗,很容易复发,或急性炎症转为慢性,反而更难痊愈。

如何有效预防小儿中耳炎

儿童更加容易患有中耳炎儿童的咽鼓管相比成人的咽鼓管更短,更宽,更直。因此允许更多的生物从呼吸道进入中耳,从而引起扁桃体发炎或中耳炎。

1、正确婴儿喂食方式可以预防中耳炎   

预防中耳炎并不是不可能的,有几件十分简单的事情是家长可以做。

这些生活小细节可以显着减少中耳炎在他们孩子身上的发生几率:

①用奶瓶喂奶时要小心,用瓶子喂奶时候不要让瓶子举得太高。让婴儿垂直握住奶瓶,进行喂食。因为在婴儿躺着吞咽时,营养丰富的液体会流入耳咽管并聚集,为传染性生物体创造非常舒适的滋生场所。同时保证婴儿不要吃得太快,避免营养液溢出,流入中耳的咽鼓管。

②婴儿躺在床上时,不要给婴儿喂食。因为躺着的时候不利于吞咽,会导致过剩的营养液从婴儿口中流出,极有可能流到耳朵,造成中耳炎。

③合理选择喂养的奶瓶,尽量选择可以有效防止中耳炎专利的奶瓶。

2、保护儿童免受接触呼吸道感染的危害。

3、避免烟雾造成儿童的呼吸道受损。   

勿让小孩接触过量的烟雾,尤其是二手烟。如果烟雾导致了儿童的呼吸气道疾病,有可以导致中耳炎中。所以,父母千万不能在孩子面前抽烟,尤其是婴幼儿

4、防止儿童接触过敏原。   

如果你的孩子经过过敏性测试和确定他们对某事物过敏,请一定要除您家庭环境中的过敏原。并让孩子减少过敏原接触的可能性。这种做法不仅减少耳,鼻,喉疾病还能避免不是过敏原造成的的皮肤疾病。

5、注意观察儿童的异常行为。   

如孩子喜欢揪耳朵,莫名的发热,哭泣不止和经常摇头等症状。如果你的孩子没有表现出任何症状那并不代表没有患上中耳炎。有些中耳炎患者起初没有任何症状。所以父母不可掉以轻心。

6、为儿童掏耳朵要小心。

因为儿童比较好动,妈妈在给孩子掏耳朵的时候,有可能不小心弄伤了孩子的外耳,因此,在掏耳朵的时候,用力要轻,不需要经常掏耳朵,因为耳朵分泌物也有保护耳朵的作用,适当地用棉签将分泌物拭去即可。

7、提高身体免疫力。

因为儿童的免疫系统很不完善,抵抗力很低,尤其是年幼的儿童,语言表达能力很低,无法表达身体的不适感。但是,如果家长们发现儿童出现不明原因的不断摇头,用手抓耳,或者出现不肯吃奶、夜间啼哭、不停用手捉摸耳朵、耳朵有分泌物流出等,这时候家长应该多加注意,尽早到耳鼻喉科进行检查,减少中耳炎对儿童带来更多的伤害。平时家长注意和儿童一起运动,鼓励儿童多参加室外活动,呼吸新鲜空气,提高免疫力,增强抗病能力。

结束语:每个宝宝都是小天使,为了保护宝宝的小耳朵,妈妈应该时刻防护,如果宝宝有出现中耳炎的症状,要及时就医,用药需遵医嘱。



转载请注明:http://www.gkkxq.com/yfzz/9770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