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是:后鼻孔息肉 > 预防知识

医院耳鼻喉科鼻内镜手术重大进展

内含手术图片可能会让您觉得不适

本周五(7月6日),我院耳鼻喉科圆满完成一例极其严重的鼻内翻性乳头状瘤鼻内镜下微创手术,用“在刀尖上起舞”来形容本次手术的难度毫不为过。让我们回顾一下病例和手术过程

50余岁的男患,左侧鼻塞10年,左鼻出血2个月。

患者10年前开始左鼻塞,未经任何诊治,鼻塞逐渐加重,近2个月又出现反复左鼻出血症状,来我科就诊,完善鼻窦冠状位CT,可见左侧全组鼻窦(即额窦、筛窦、上颌窦和蝶窦)内以及左鼻腔、后鼻孔充满软组织密度影,鼻内镜检查可见左鼻腔充满不规则息肉样新生物,病理检查证实新生物为“鼻内翻性乳头状瘤”。

鼻内翻性乳头状瘤虽为良性病变,但极易复发,多次复发后有恶变倾向,故手术需扩大切除范围、找到内翻性乳头状瘤的生发部位并予以切除。该手术原则很好理解,但要达到“将肿瘤的生发部位找到并予以切除”这个目的,则极其困难。

耳鼻喉科金波主任在术前仔细察看患者的鼻窦CT,发现该患蝶窦顶壁及外侧壁骨质明显变薄,薄的像纸一样,甚至有吸收的倾向。蝶窦顶壁以上就是颅中窝底,有脑垂体,外侧壁有颈内动脉和视神经走行。换句话说,手术稍有不慎,轻则颅底骨、脑垂体损伤、出现脑脊液鼻漏和功能障碍,或损伤视神经引起失明,最严重的则是损伤颈内动脉造成致死性大出血!手术风险空前之高!

金主任多年以来在鼻内镜手术方面获得长足进步。或许三年以前,碰上这样的病例,只能束手无策。但现在,随着手术技术的日趋娴熟,金主任对自己能完成该手术有绝对的信心。所以,在得力干将王昊医生的配合下,金主任将患者推上了手术台。

手术当中,随着时间的推移,病变范围逐渐清晰。该患左鼻内翻性乳头状瘤的生发部位在鼻腔最深处的蝶窦外侧顶壁,肿瘤从蝶窦长出,累及到筛窦和上颌窦,垂在鼻腔内。在将绝大部分瘤体组织切除后,最后需要处理肿瘤的生发部位——蝶窦外侧顶壁的瘤体。

鼻内镜手术切除肿物的常用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咬切钳咬除,一种是用动力系统吸割切除。动力系统的优点是使用便捷、显著缩短手术时间,但缺点是切除范围有时不可控,很容易将需要保留的正常组织吸割掉,尤其在颅底、眼眶周围,可能会穿破骨质,直接将颅内和眶内的重要组织吸割掉。所以,处理该患肿瘤生发部位的方式只能有一种,就是用咬切钳咬除。

慢工出细话,金主任不耐其烦,细致的将瘤体的生发部位一小块一小块的取出。每一次闭合咬切钳,都像在刀尖上起舞,哪怕只有几毫米的误差,也有将像纸一样薄的颅底骨质破坏的可能。终于,瘤体一点点被完全清除,金主任这才松口气,眯起眼睛,满意的笑了。

这一笑,我们耳鼻喉科的鼻内镜技术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这一笑,承载着我们医务人员数十年的辛酸与泪水。

这一笑,成就感满满,让我们觉得能献身于医生这个职业,值了!

文图

王昊

编辑

吴知超

审核

金波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gkkxq.com/yfzz/9877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