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十万问体检发现息肉,切还是不切
体检发现息肉,有的说没事,有的又说很危险需要尽快切除。那么,息肉究竟是什么东西?它有什么危险?到底要不要切呢?
1正确认识息肉
1什么是息肉?现代医学通常把生长在人体黏膜表面的赘生物统称为息肉,包括增生性、炎症性、错构瘤、腺瘤及其他肿瘤等。
它们会生长在鼻腔、声带、胃肠、胆囊、子宫、膀胱等地方,根据其出现部位的不同,息肉有“声带息肉”、“胃息肉”、“肠息肉”等许多名称。
2息肉的生长特性一般而言,息肉生长缓慢、也很隐蔽,如胃息肉可能长到很大时,患者依然没有感觉。
不过,也有比较容易暴露的息肉,比如声带息肉或鼻息肉。
3息肉是癌症的“近亲”息肉属于良性肿瘤的一种,一般情况下不会威胁生命,但其中一部分息肉有恶变的倾向,绒毛状管状腺瘤的转癌率达到75%。
那么,什么样的息肉容易发生癌变呢?
●短时间内迅速生长,尤其是直径超过2cm的息肉;
●组织学上属于腺瘤型的息肉;
●宽基广蒂的息肉;
●某些有遗传倾向的息肉,如家族性结肠息肉等;
●多发性息肉。
息肉癌变的时间较长,一般需要5~10年,且在40岁以后癌变的可能性较大。如果能在40岁以前发现息肉,并积极治疗,就能降低其对人体的威胁。
因此,息肉最“怕”检查。一般而言,通过鼻镜、喉镜、膀胱镜、食道镜、胃镜、胆道镜、结肠镜等检查方式,就能发现息肉的存在。
↑↑↑
点击图片可购买
2发现息肉应该怎么办?
切还是不切?
不同的息肉有不同的处理方法:
胃息肉:发现就得切除
胃息肉多发于50岁以上人群,可以分为较为常见的胃底腺息肉、慢性炎症刺激引起的增生性息肉,以及癌变风险较大的腺瘤样息肉等。胃息肉不易被察觉,出现症状时,常表现为上腹隐痛、消化不良,少数可出现恶心、呕吐等。
如果发现胃息肉,即使是小腺瘤,最好也要及时切除。因为随着腺瘤息肉体积的长大,其癌变率也随之增加,所以建议及早切除。
肠息肉:越早切除越好
肠息肉多发分布,平时隐蔽生长,因此多数肠息肉患者没有临床症状。只有少部分患者会出现便血且血色暗红、黏液便、腹痛、大便次数增多、便秘、肠套叠甚至肠梗阻等异常。
此外,口唇周围、手掌或脚趾末端有黑色的色素沉着,大便出现凹槽或形状不规则可能预示肠息肉。
肠息肉分为非肿瘤性息肉和腺瘤性息肉两类,非腺瘤性息肉与肠癌的发病关系不大,但腺瘤性息肉是公认的癌前病变。有研究表明,95%以上的结肠癌来自结肠腺瘤。
所以,一旦发现有肠息肉,最好尽早切除,以免带来其他疾病或发生癌变。此外,肠息肉易复发,切除后也要定期复查。有家族史的人群,最好每1~3年做一次肠镜检查。
宫颈息肉:视大小而定
宫颈息肉是由慢性宫颈炎导致的,其大多为良性。较小的宫颈息肉症状不明显;较大的息肉则容易出现血性白带或接触出血的症状,特别在性生活或排便用力后,可能发生少量出血。未婚的患者多表现为阴道口有肿物脱出。
如果宫颈息肉较小,可先用药物消炎;如果超过黄豆大小,可做微创手术进行切除,并进行病理检查,确定息肉性质,看是否需要进一步治疗。
此外,宫颈息肉也易复发,术后也应定期复查。
声带息肉:视病情而定
声带息肉是较为常见的疾病,其发病原因可能与长期发声不当、慢性炎症等有关。
声带息肉小如芝麻或绿豆大小时,就能引起声音嘶哑。病情较轻的人可能只有轻微的声音改变,而病情较重的患者表现为嘶哑明显,甚至发声困难。如果声带息肉太大,可能造成喉腔阻塞,引起呼吸困难。
声带息肉也可能癌变,因此有声带息肉的患者最好尽早治疗,必要时可根据医生指导选择手术切除。
平时少吃辛辣刺激食品、少喝酒、避免长时间讲话、常用胖大海或菊花泡水喝等,能起到一定的预防声带息肉的作用。
鼻息肉:视大小而定
鼻息肉常生长在上颌窦、筛窦、中鼻道、中鼻甲等地方。当其长到豌豆大小的时候会导致鼻塞、鼻衄等症状。如果息肉继续长大,鼻塞症状也会跟着加重。
如果息肉阻塞咽鼓管,患者可能会出现耳鸣、听力减退等症状,还可能引起打鼾、鼻窦炎、慢性咽炎等耳鼻喉并发症。
一般而言,鼻息肉是良性的,但也存在恶变的可能。因此,一旦出现相关症状,医院进行检查确诊。
国庆出游急救知识——头部受伤急救包扎处置
↓↓↓
FM.9山西健康之声广播
来源:BTV我是大医生官微
责编:付云峰制作:陈梦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