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检出息肉怎么办它真的是体内的定时炸弹
一个人的旅行
息肉不痛不痒,可以不管吗?
///
单位每一年都医院健康检查,最近李阿姨体检出“大肠息肉”,同事又是“鼻息肉”,想起舅妈以前是“大肠息肉”,没有理事它,结果等几年就洗白了。咋个办?这些息肉咋个就长出来,又没得感觉,但是听说又要变成癌症!?吓得李阿姨拿着报告急忙来咨询小沙......
息肉的独白
我的名字叫息肉,其实我就是块多余的“肉”,或叫赘生的“肉”,在你的体内空腔脏器由黏膜覆盖的内表面上,从鼻腔、声带、胃肠、胆囊到子宫、膀胱,都是我喜欢生长的地方。
我是癌的近亲,比如,95%的大肠癌就是我们长大之后的样子!但大家不用过度慌张,因为我生长的速度很缓慢,成为癌要5-15年。
其实啊,我最怕你们检查。自从人们知道我们与癌症攀上了“亲戚”,人们对我们息肉的警觉性就越来越高了,动不动就窥视我们的存在,把我们当成癌前病变加以及时彻底处理,使我们威胁患者生命的机会越来越少了。
1
大肠息肉:越早切除越好!
大肠息肉是息肉家族里面最阴险的,经常多发分布,平时隐蔽生长,到时“摇身一变”就可成为结肠癌。
小贴士:45岁以上、经常无缘无故拉肚子的最好每年做个肠镜,怀疑有息肉癌变者应3~6个月复查一次肠镜。
一旦发现有肠息肉,应尽早切除,以免恶化成大肠癌。
2
胃息肉:发现了就得切除
发现胃息肉的最有效方式就是胃肠镜检查。胃息肉有恶变的“潜能”,要积极地进行治疗,减少胃癌的发生。
小贴士:对于直径<0.5厘米的胃息肉,少于两个可直接活检钳摘除;
对于0.5厘米<直径<2厘米的胃息肉,需要切下来送病理科鉴别病理分型;
对于直径>2厘米的息肉,由于手术创面较大,常需要住院治疗。
3
胆囊息肉:1cm就得切掉胆囊
胆囊息肉差不多16个人里面就有一个,通常没啥症状,大多通过B超发现。如果胆囊息肉直径超过1厘米那就有高度癌变的风险。
小贴士:一般来说,胆囊息肉直径在0.1厘米或0.2厘米以下,患者不必恐慌,每一两年内做一次B超检查即可。
胆囊息肉直径>1厘米,尤其是年龄50岁以上的,必须快速进行手术切除胆囊,以防癌变。
4
宫颈息肉:45岁以上女性警惕
宫颈息肉多在妇科检查时发现,绝大多数宫颈息肉都是良性病变,但也有可能癌变。
小贴士:年龄超过45岁,尤其更年期前后患有宫颈息肉的女性,应及时摘除息肉,将息肉送病理检查,如有恶变征象,尽早采取治疗措施。
5
鼻息肉:手术是首选方法
鼻腔的息肉长到豌豆大小时会出现鼻塞、鼻出血等症状,比较容易被耳鼻喉科医生发现。
小贴士:一旦出现鼻塞感加重症状,医院做鼻窥镜检查。
如果确诊是鼻息肉,手术是首选方案,以缓解鼻塞,恢复鼻呼吸。并在术后做活检明确诊断。
息肉的恶变
①一般认为,息肉是癌变的前期,从病理角度来看,腺瘤有恶变倾向。
②息肉病可累及全大肠,恶变度很高,约占60%。
2、息肉大小,腺癌息肉越大,恶性率越高。
3、息肉的位置:高位息肉较低位的易癌变,据统计管状腺瘤中,在直肠的癌变率为7.3%,而在乙状结肠的癌变率为24.8%.
4、息肉形状:广基息肉比有蒂息肉易于癌变,有蒂癌变率为4.5%,而广基癌变率为10.2%,无蒂息肉癌变率潜力明显大于有蒂息肉。
胃肠镜必查人群
温馨小提示
1.第一次胃肠镜检查提倡在40岁左右进行。
2.高危人群(是指感染过幽门螺旋杆菌、有家族癌史、恶性贫血及胃息肉、胃溃疡等人群)建议每年检查一次胃镜。
3.一般胃溃疡,经临床治疗较严重,有明显消化道出血者,需要半个月、一个月复查一次。一般病情较轻,仅为溃疡的患者,可以三个月到半年复查一次。
4.早期结肠癌术后复查,建议两年内三个月复查一次,两年后半年一次,三年后一年一次。胃癌根治术后患者应至少每年复查胃镜。
5.亲属有大肠癌病史,本人有结肠息肉史,肠癌术后患者特别是伴有结直肠息肉患者应于术后半年至一年复查肠镜,如未见息肉等异常情况可每三年复查,如有息肉需行切除术并于一年后再复查。
医院胃肠镜预约
陈老师:
周一周五预约
每周周六检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