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是:后鼻孔息肉 > 饮食保健

会泽兴康医院耳鼻喉科教你认识耳鼻喉常见病

医院耳鼻喉自年3月份开业以来,一直致力于提升医疗技术、引进先进设备、引进专业人才,开展高难度手术为目标,让会泽县广大患者大病不出县,医院巨资引进了德国狼牌宫腔镜、美国GE32CT,首家韩国麦迪逊X8四维彩超及首家高端化学发光仪等检验设备,耳鼻喉医师根据会泽特有的气候(空气干燥、湿度过低、容易导致过敏性鼻炎等常见鼻部疾病等情况)配合高清耳鼻喉内窥镜有针对性的制定出一系列的耳鼻喉疾病诊疗方案,在会泽县本地自开院以来医治了上千例患者,单年1月至8月期间,独立完成经鼻内镜下各种高难度手术达80多例,得到患者的一致好评。

医院耳鼻喉科开展的部分诊疗项目如下:

医院耳鼻喉主治医师带来我们认识下耳鼻喉常见疾病有哪些!

认识儿童鼻窦炎

儿童鼻窦炎是儿童较为常见的疾病。其病因、症状、诊断和治疗与成人不尽相同。各窦的发病率与其发育先后不同有关。上颌窦和筛窦较早发育,故常先受感染,额窦和蝶窦一般在2~3岁后才开始发育,故受累较迟。

与儿童的鼻窦解剖学、生理学密切相关,且随儿童的身体发育状态及其特有的疾病、生活习惯和行为等而变化。儿童鼻窦炎的病因有如下特点:①鼻窦窦口相对,鼻腔感染易经窦口侵入鼻窦;鼻腔和鼻道狭窄,鼻窦发育不全,鼻窦黏膜嫩弱,淋巴管和血管丰富,一旦感染致黏膜肿胀较剧和分泌物较多,且极易阻塞鼻道和窦口引起鼻窦引流及通气障碍;②机体抵抗力和对外界的适应能力均较差,易患感冒、上呼吸道感染和急性传染病(如麻疹、百日咳、猩红热和流行性感冒等),故常继发鼻窦炎;③腺样体肥大阻塞后鼻孔,影响鼻及鼻窦通气引流;后鼻孔闭锁和腭裂等先天性疾病影响正常鼻呼吸;④免疫性疾病或特应性体质,如纤维囊性病、原发性或获得性纤毛运动障碍、哮喘、变应性鼻炎等;⑤在不清洁水肿游泳或跳水;⑥易发生鼻腔异物、鼻外伤而继发感染。

儿童鼻窦炎最常见的致病菌是肺炎球菌、链球菌和葡萄球菌。

急性者表现为鼻窦内黏膜充血、肿胀和炎性细胞渗出,分泌物为黏液性或浆液性,窦口阻塞后分泌物潴留可转为脓性。慢性者窦内黏膜可表现为水肿型、滤泡型或肥厚型病变,纤维型病变一般少见于儿童。

1.急性鼻窦炎早期症状与急性鼻炎或感冒相似,但全身症状较成人明显。除鼻塞、多脓涕外,可有发热、脱水、精神萎靡或烦躁不安、呼吸急促、拒食,甚至抽搐等表现。常同时伴有咽痛、咳嗽。也可伴发急性中耳炎、鼻出血等。较大儿童可能主诉头痛或一侧面颊疼痛。

2.慢性鼻窦炎常表现为间歇性或持续性鼻塞、黏液性或黏脓性鼻涕,频发鼻出血。病情严重和病程迁延可表现有精神不振、胃纳差、体重下降或低热。可能伴有腺样体肥大、慢性中耳炎、贫血、风湿病、关节痛、感冒、哮喘、胃肠或肾脏疾病等全身性疾病。由于长期鼻阻塞和张口呼吸,导致患儿颌面、胸部以及智力等发育不良。

1.外鼻及面部检查上唇及鼻翼附着处皮肤可能有脱皮或皲裂,皆为脓性鼻涕刺激皮肤所致。急性者可能出现感染鼻窦的邻近软组织红肿、压痛,如筛窦炎可引起内眦部红肿。

2.前鼻镜检查鼻前庭常有结痂,鼻腔内有多量脓性鼻涕,收缩鼻黏膜和清除鼻腔内脓涕后可见鼻黏膜呈急性或慢性充血、肿胀,中鼻道或嗅裂可见脓性分泌物。

3.鼻内镜检查鼻内镜检查可准确发现引流物来自何处,有助于明确诊断。

4.影像学检查不同年龄阶段儿童鼻窦发育存在差异,因此,鼻窦CT扫描存在假阳性,需仔细读片并结合病史。鼻窦X线检查已不作为儿童鼻窦炎的常规检查方法。

儿童鼻窦炎常常不是一个孤立的疾病。急性者常以上呼吸道感染的并发症出现,症状和体征比“上感”更为严重和持续。慢性者常伴有邻近器官的病变,如中耳炎、腺样体肥大、哮喘和支气管炎等。学龄前儿童患鼻窦炎并不少见,若感冒持续1周、脓涕不见减少甚至增多以及症状加重者,应考虑合并鼻窦炎。

抗生素广泛应用已使并发症明显减少,但儿童因身体未发育完善和抵抗力低,发生并发症的倾向高于成人,尤其是年幼患儿。常见并发症有中耳炎、下呼吸道感染(即鼻窦性支气管炎),甚者还可发生上颌骨骨髓炎、眼眶蜂窝织炎、脑膜炎、海绵窦血栓性静脉炎和视神经炎等严重并发症。因此,对年幼患儿除详细检查鼻腔和鼻窦外,尚应注意听力、肺部、眼睑、眼球活动、视力以及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等情况,以便及早发现并发症并予以治疗。

及早治疗和纠正可能引起本病的各种致病因素,加强营养和锻炼身体,谨防感冒。

治疗原则:药物保守治疗为主,慢性者保守治疗无效时,可考虑行小范围功能性手术。

1.急性者全身应用足量抗生素、抗变态反应药物。鼻腔局部应用减充血剂(疗程小于7天)和糖皮质激素,以利鼻腔和鼻窦通气引流。较年长患儿在鼻内应用减充血剂后,可给予鼻蒸汽吸入和局部热敷。此外,需注意休息和给予营养丰富、易于消化的食物。若发生并发症者,则应同时治疗。

2.慢性者首先应采取规范保守治疗。全身用抗生素,以口服为主,疗程至少2~3周。同时鼻腔局部应用糖皮质激素和减充血剂(疗程少于7天)。若有腺样体肥大,可辅以腺样体切除术。鼻窦置换法亦是保守治疗的手段之一,对筛窦炎和全鼻窦炎者效果较佳。亦可辅以物理疗法。特应性体质者可结合抗变态反应药物。对患慢性上颌窦炎的较大儿童,亦可考虑采用上颌窦穿刺冲洗法,并向窦腔内注入抗生素溶液。大多数患儿经上述规范治疗后可以康复。

若经上述规范治疗,病情迁延或伴有鼻息肉者,可考虑鼻窦手术治疗。手术对9岁以下儿童的颅面发育影响较大,故应选择功能性内镜鼻窦手术方式,手术范围应尽量小,应尽最大可能保留鼻腔、鼻窦黏膜、骨膜和骨质。儿童的病变多位于前筛和窦口鼻道复合体区域并向上颌窦延伸,因此手术应限制在窦口鼻道复合体区域。恢复窦口鼻道复合体区域引流和通气功能后,病变黏膜可逐渐恢复正常。

认识变应性鼻炎

变应性鼻炎是发生在鼻黏膜的变态反应性疾病,在普通人群的患病率为10%~25%,以鼻痒、喷嚏、鼻分泌亢进、鼻黏膜肿胀等为其主要特点。变应性鼻炎常伴有鼻窦的变态反应性炎症。变应性鼻炎分为常年性变应性鼻炎和季节性变应性鼻炎,后者又称“花粉症”。另外一种分类方法是根据发病时间特点将变应性鼻炎分为间歇性鼻炎和持续性鼻炎。根据疾病症状对生活质量的影响,按严重程度将变应性鼻炎划分为轻度和中/重度。变应性鼻炎的分类(间歇性或持续性)和严重程度,是选择阶梯方式治疗方案的依据。

带有与变应性鼻炎发病有关的基因的个体称为特应性个体。

本病发病机制属Ⅰ型变态反应,但涉及多种细胞及细胞因子等。概括起来讲,变应性鼻炎的发病机制主要是变应原刺激机体并使之处于“致敏”阶段,随后当变应原再次进入机体并与吸附在肥大细胞等靶细胞上的IgE结合后(即一个变应原与两个IgE分子的Fab端相结合,称之为“桥连”),导致肥大细胞等发生所谓“脱颗粒”(分为速发相脱颗粒和迟发相脱颗粒),最后由脱颗粒释放的各种化学物质(例如组胺)作用于细胞和血管腺体等,引发一些列的临床表现。

变应性鼻炎的基本病理改变是:以组胺为主的各种介质的释放,引起鼻黏膜明显的组织反应,表现为阻力血管收缩(鼻黏膜苍白),或容量血管扩张(鼻黏膜呈浅蓝色、鼻塞)、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黏膜水肿),多形核细胞、单核细胞浸润,尤以嗜酸性粒细胞浸润明显。副交感神经活性增高,腺体增生、分泌旺盛(鼻涕增多),感觉神经敏感性增强(喷嚏连续发作)。这些病理变化常使鼻黏膜处于超敏感状态,使某些非特异性刺激(冷、热等)易于诱发变应性鼻炎的临床症状。

本病以鼻痒、阵发性喷嚏、大量水样鼻涕和鼻塞为主要特征。

1.鼻痒是鼻黏膜感觉神经末梢受到刺激后发生于局部的特殊感觉。合并变应性结膜炎时也可有眼痒和结膜充血。

2.喷嚏为反射性动作。呈阵发性发作,从几个、十几个或几十个不等。

3.鼻涕大量清水样鼻涕,是鼻分泌亢进的特征性表现。

4.鼻塞程度轻重不一。

5.嗅觉减退由于鼻黏膜水肿明显,部分患者尚有嗅觉减退。

1.鼻镜所见鼻黏膜可为苍白、充血或浅蓝色,下鼻甲尤为明显。鼻腔常见水样分泌物。

2.查找致敏变应原可供选择的方法有特异性皮肤点刺试验、鼻黏膜激发试验和体外特异性IgE检测。该三种方法中以皮肤点刺试验临床应用较为便捷可靠。

根据常见的临床症状和喷嚏、清水样涕、鼻塞、鼻痒等,结合鼻黏膜苍白、水肿,鼻腔水样分泌物等体征,以及皮肤点刺试验的结果,即可获得正确的诊断。但须与其他类型的非变应原性的鼻炎相鉴别,如嗜酸性粒细胞最多性非变应性鼻炎、血管运动性鼻炎等。

主要有变应性鼻窦炎(包括变应性真菌性鼻窦炎)、支气管哮喘和分泌性中耳炎等。变应性鼻炎与支气管哮喘两者常同时存在,且常常互为因果关系,故提出“一个呼吸道,一种疾病”的概念。

根据变应性鼻炎的分类和程度,采用阶梯式治疗方法,即按照病情由轻到重,循序渐进依次次啊用抗组胺药物、糖皮质激素等进行治疗。主要治疗原则:①避免接触过敏原;②药物治疗(对症治疗);③免疫治疗(对因治疗);④手术。从疗效和安全性角度考虑,上下呼吸道联合治疗是重要的治疗策略。

1.药物治疗

(1)糖皮质激素:糖皮质激素抗变态反应的药理学作用包括抑制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和黏膜炎症反应;减少嗜酸性粒细胞数目;稳定鼻黏膜上皮细胞和血管内皮屏障;降低刺激受体的敏感性;降低腺体对胆碱能受体的敏感性。

1)鼻用激素:局部吸收,全身生物利用度低,起效快,安全性好。该类激素的局部副作用包括鼻出血和鼻黏膜萎缩等。

2)口服激素:主要采用短期突击疗法,多选用泼尼松,0.5~1mg/(kg·d),连续10~14天,根据患者自身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的昼夜规律,晨起空腹给药,以缓解症状。

(2)抗组胺药:此类药物主要通过与组胺竞争效应细胞膜上的组胺受体发挥抗H1受体的作用。可以迅速缓解鼻痒、喷嚏和鼻分泌亢进。第一代抗组胺药大多有中枢抑制作用,因此从事精密机械操作和司乘人员应慎用。其次,第一代抗组胺药多具有抗胆碱能作用,可导致口干,视力模糊,尿潴留,便秘等。第二代抗组胺药克服了上述中枢抑制作用,且抗H1受体的作用明显增强,但部分药物存在引起严重的甚至是致命的心脏并发症等风险。

(3)肥大细胞膜稳定剂:肥大细胞致敏后可以释放预合成和新合成的多种介质,在变应性鼻炎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色酮类药物有稳定肥大细胞膜的作用,可阻止该细胞脱颗粒和释放介质,但仅适用于轻症患者。

(4)抗白三烯药:对变应性鼻炎和哮喘有效。

(5)减充血药:大多数为血管收缩剂,用于缓解症状。连续使用通常限制在7天内,长期使用将引起药物性鼻炎。

(6)抗胆碱药:胆碱能神经活性增高可导致鼻分泌亢进,故应用抗胆碱能药可以减少鼻分泌物。此类药物对鼻痒和喷嚏无效。

2.特异性治疗变应原特异性免疫治疗:主要用于治疗吸入变应原所致的Ⅰ型变态反应。通过用反复和递增变应原剂量的方法注射特异性变应原,提高患者对致敏变应原的耐受能力,达到再次暴露于致敏变应原后不再发病或虽发病但其症状却明显减轻的目的。疗程分为剂量累加阶段和剂量维持阶段,总疗程不少于2年。除了皮下注射变应原外,还可选择舌下含服变应原。

3.手术属于对症治疗。对部位药物和(或)免疫治疗效果不理想的病例,可考虑行选择性神经切断术,包括翼管神经切断等。鼻内镜引导下的翼管神经切断术是目前常用的术式。

认识慢性鼻窦炎

鼻腔黏膜与鼻窦黏膜相延续,故鼻腔炎症常累及鼻窦黏膜,鼻窦炎症同时伴有鼻腔黏膜的炎症;鼻炎与鼻窦炎发病机制及病理生理过程相同,且相辅相成,因此,目前将鼻炎和鼻窦炎统称为鼻-鼻窦炎;学界正趋向于将“鼻窦炎”的病名改称为“鼻-鼻窦炎”。

鼻窦炎为鼻科常见疾病,慢性者居多,前组鼻窦较后组鼻窦的发病率高,以上颌窦最为常见;可发生于一侧,亦可双侧;可限于单窦发病,亦可累及多窦。若一侧或两侧全部的鼻窦均发病,则为“全组鼻窦炎”。

本病的发生与鼻窦的解剖特点有关:①窦口小,鼻道狭窄而曲折,易于阻塞,引起鼻窦通气引流障碍。②鼻窦黏膜与鼻腔黏膜相连续,鼻腔黏膜炎症常累及鼻窦黏膜。③各窦口彼此毗邻,一窦发病可累及他窦。如额窦、前组筛窦和上颌窦均开口于中鼻道的半月裂。④各窦自身解剖学特点:上颌窦最大,但窦口高,在中鼻道半月裂的位置最后、最低;筛窦或额窦炎症时,分泌物自窦口溢出时易引流入上颌窦口,因此,受累机会最多。筛窦为蜂房状结构,又称“筛迷路”,不利于引流,感染机会相对较多。此外,上颌窦和筛窦发育最早,故儿童期即可罹患。额窦虽位置高、窦口低,但鼻额管易受气化良好的筛房挤压而狭窄,狭窄的鼻额管是额窦引流不畅的主要原因。蝶窦位于各窦之后上,且单独开口,故发病机会相对较少。

近年的观点认为,窦口及邻近鼻道的引流和通气障碍是鼻窦炎发生的最重要机制。功能性内镜鼻窦外科即建立在上述理论的基础上,通过手术使窦口及邻近鼻道保持通畅,满足引流和通气的基本功能,达到治愈鼻窦炎的目的。

慢性鼻窦炎多因急性鼻窦炎反复发作未彻底治愈而迁延所致,可单侧发病或单窦发病,双侧或多窦发病极常见。

病因和致病菌与急性化脓性鼻窦炎者相似。此外,特应性体质与本病关系甚为密切。本病亦可慢性起病(如牙源性上颌窦炎)。

黏膜病理改变表现为水肿、增厚、血管增生、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上皮纤毛脱落或鳞状化生以及息肉样变,若分泌腺管阻塞,则发生囊性改变。亦可出现骨膜增厚或骨质被吸收,后者可致窦壁骨质疏松或变薄。此外,黏膜亦可发生纤维组织增生而致血管阻塞和腺体萎缩,进而黏膜萎缩。根据不同的病理改变,可分为水肿浸润型、浸润型和浸润纤维型。

1.全身症状轻重不等,时有时无。较常见为精神不振、易倦、头痛头昏、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等。

2.局部症状

(1)流脓涕:为主要症状之一。涕多,黏脓性或脓性。前组鼻窦炎者,鼻涕易从前鼻孔擤出;后组鼻窦炎者,鼻涕多经后鼻孔流入咽部。牙源性上颌窦炎的鼻涕常有腐臭味。

(2)鼻塞:是慢性鼻窦炎的另一主要症状。由于鼻黏膜肿胀、鼻甲黏膜息肉样变、息肉形成、鼻内分泌物较多或稠厚所致。

(3)头痛:一般情况下并无此症状。即使有头痛,亦不如急性鼻窦炎者严重,常表现为钝痛和闷痛。为细菌毒素吸收所致和脓毒性头痛,或因窦口阻塞、窦内空气被吸收而引起的真空性头痛。头痛常有以下特点:①伴随鼻塞、流脓涕和嗅觉减退等症状。②多有时间性或固定部位,多为白天重、夜间轻,且常为一侧,若为双侧者必有一侧较重。前组鼻窦炎者多在前额部痛,后组鼻窦炎者多在枕部痛。③鼻内用减充血剂(疗程少于7天)、蒸汽吸入等治疗头痛可缓解。咳嗽、低头位或用力时头痛加重(因头部静脉压升高)。吸烟、饮酒和情绪激动时头痛亦加重。

(4)嗅觉减退或消失:多数属暂时性,少数为永久性。乃因鼻黏膜肿胀、肥厚或嗅器变性所致。

(5)视功能障碍:为本病的眶并发症之一。主要表现为视力减退或失明(球后视神经炎所致),也有表现为其他视功能障碍如眼球移位、复视和眶尖综合征等。多与后组筛窦炎和蝶窦炎有关,是炎症累及管段视神经和眶内所致。

1.详细了解病史既往有急性鼻窦炎发作史、鼻源性头痛、鼻塞、流脓涕为本病的重要病史和症状。

2.鼻腔检查前鼻镜检查可见:鼻黏膜慢性充血、肿胀和肥厚,中鼻甲肥大或息肉样变,中鼻道变窄、黏膜水肿或有息肉。前组鼻窦炎者脓液位于中鼻道,后组鼻窦炎者脓液位于嗅裂,或下流蓄积于鼻腔后段或流入鼻咽部。疑有鼻窦炎但检查未见鼻道有脓液者,可用1%麻黄碱收缩鼻黏膜并作体位引流后,再作上述检查,有助于诊断。

鼻内镜检查可清楚地判断上述各种病变及其部位,并可发现前鼻镜不能窥视到的其他病变,如窦口及其附近区域的微小病变以及上鼻道和蝶窦口的病变。

3.口腔和咽部检查牙源性上颌窦炎者同侧上列第2前磨牙或第1、2磨牙可能存在病变,后组鼻窦炎者咽后壁可见到脓液或干痂附着。

4.影像学检查鼻窦CT扫描,可显示窦腔大小、形态以及窦内黏膜不同程度增厚、窦腔密度增高、液平面或息肉阴影等。冠状位鼻窦CT对于精确判断各鼻窦病变范围,鉴别鼻窦占位性或破坏性病变有重要价值。鼻窦X线片因提供信息有限,目前临床已较少采用。

5.上颌窦穿刺冲洗通过穿刺冲洗了解窦内脓液的性质、量、有无恶臭等,并行脓液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据此了解病变性质并选择有效抗生素。

6.鼻窦A型超声波检查适用于上颌窦和额窦。临床较少使用。

上述各项以病史、鼻内镜检查和鼻窦CT扫描最为客观和直观,是诊断慢性鼻窦炎的主要依据。

根据上述病史和检查,应对慢性鼻窦炎的诊断作出临床分型:慢性鼻-鼻窦炎不伴鼻息肉、慢性鼻-鼻窦炎伴鼻息肉。

治疗原则:慢性鼻-鼻窦炎不伴鼻息肉者首选药物治疗,无改善者可考虑手术治疗;伴有鼻息肉或鼻腔解剖结构异常者首选手术治疗;围术期仍需药物治疗。

1.局部治疗鼻内应用减充血剂和糖皮质激素,可改善鼻腔通气和引流,注意减充血剂的应用时间应在7天之内。

2.鼻腔冲洗可用生理盐水每日冲洗1~2次;目的是清除鼻腔内分泌物,以利鼻腔的通气和引流。

3.上颌窦穿刺冲洗每周1次;必要者可经穿刺针导入硅胶管置于窦内,以便每日冲洗和灌入抗生素。

4.鼻窦负压置换法用负压吸引法使药液进入鼻窦。常用于慢性鼻窦炎不伴鼻息肉患者。

5.鼻腔手术鼻中隔偏曲、泡状中鼻甲、中鼻道息肉、中鼻甲息肉样变、肥厚性鼻炎、鼻腔异物和肿瘤等,是窦口鼻道复合体区域阻塞的原因,必须手术矫正或切除。手术以解除窦口鼻道复合体阻塞和改善鼻窦引流及通气为目的。

6.鼻窦手术应在规范的保守治疗无效后选择鼻窦手术。手术方式可分为传统手术和鼻内镜手术。鼻内镜手术已在鼻科学中占主流地位,手术的关键是解除鼻腔和窦口的引流及通气障碍,尽可能地保留鼻腔和鼻窦的基本结构,如中鼻甲、鼻窦正常黏膜和可良性转归的病变黏膜;其目的是保持和恢复鼻腔及鼻窦的生理功能。

(1)传统鼻窦手术:此类手术多是切除窦内全部黏膜、并建立鼻窦与鼻腔之间长期稳定的引流和通气渠道。传统术式普遍存在视野狭窄、照明不清、一定程度的盲目操作以及病变切除不彻底、创面较大和面部留有瘢痕等缺点。

(2)功能性内镜鼻窦手术:功能性内镜鼻窦手术是20世纪70年代中期在传统的鼻窦手术方式的基础上建立的崭新的慢性鼻窦炎外科治疗方式。手术以清除窦口鼻道复合体病变,特别是前组筛窦的病变,恢复窦口的引流和通气功能为目的。即通过小范围或局限性手术解除广泛的鼻窦阻塞性病变,如钩突切除术、前组筛窦开放术、额窦口开放术及上颌窦自然口、蝶窦口扩大术等。与传统鼻窦手术相比经鼻内镜手术具有照明清晰、全方位视野、操作精细、创伤小、面部无瘢痕以及能彻底切除病变又能保留正常组织和结构等优点,使临床治愈率提高到80%~90%,已经成为慢性鼻窦炎外科治疗的主要手术方式。

认识慢性扁桃体炎

慢性扁桃体炎多由急性扁桃体炎反复发作或因扁桃体隐窝引流不畅,窝内细菌、病毒滋生感染而演变为慢性炎症。

链球菌和葡萄球菌为本病的主要致病菌。反复发作的急性扁桃体炎使隐窝内上皮坏死,细菌与炎性渗出物聚集其中,隐窝引流不畅,导致本病的发生和发展,也可继发于猩红热、白喉、流感、麻疹、鼻腔及鼻窦感染。本病的发生机制尚不清楚,近年来认为与自身变态反应有关。

可分为3型。

1.增生型因炎症反复刺激,淋巴组织与结缔组织增生,腺体肥大、质软,突出于腭弓之外。

2.纤维型淋巴组织和滤泡变性萎缩,为广泛纤维组织所取代,因瘢痕收缩,腺体小而硬,常与腭弓及扁桃体周围组织粘连。病灶感染多为此型。

3.隐窝型腺体隐窝内有大量脱落上皮细胞、淋巴细胞、白细胞及细菌聚集而形成脓栓,或隐窝口因炎症瘢痕粘连,内容物不能排出,形成脓栓或囊肿,称为感染灶。

患者常有咽痛,易感冒及急性扁桃体炎发作史,平时自觉症状少,可有咽内发干、发痒、异物感、刺激性咳嗽等轻微症状。若扁桃体隐窝内潴留干酪样腐败物或有大量厌氧菌感染,则出现口臭。小儿扁桃体过度肥大,可能出现呼吸不畅、睡时打鼾、吞咽或言语共鸣的障碍。由于隐窝脓栓被咽下,刺激胃肠,或隐窝内细菌、毒素等被吸收引起全身反应,导致消化不良、头痛、乏力、低热等。

扁桃体和舌腭弓呈慢性充血,黏膜呈暗红色,用压舌板挤压舌腭弓时,隐窝口有时可见黄、白色干酪样点状物溢出。扁桃体大小不定,成人扁桃体多已缩小,但可见瘢痕,凹凸不平,常与周围组织粘连。患者常有下颌下淋巴结肿大。

应根据病史,结合局部检查进行诊断。患者有反复急性发作的病史,为本病诊断的主要依据。扁桃体大小并不表明其炎症程度,故不能以此做出诊断。本病应与下列疾病相鉴别:

1.扁桃体生理性肥大多见于小儿和青少年,无自觉症状,扁桃体光滑、色淡,隐窝口清洁,无分泌物潴留,与周围组织无粘连,触之柔软,无反复炎症发作病史。

2.扁桃体角化症常易误诊为慢性扁桃体炎。角化症为扁桃体隐窝口上皮过度角化所致,而出现白色尖形砂粒样物,触之坚硬,附着牢固,不易擦拭掉,如用力擦之,则留有出血创面。类似角化物也可见于咽后壁和舌根等处。

3.扁桃体肿瘤一侧扁桃体迅速增大或扁桃体肿大并有溃疡,常伴有同侧颈淋巴结肿大,应考虑肿瘤的可能,需行活检确诊。

慢性扁桃体炎在身体受凉受湿、全身衰弱、内分泌紊乱、自主神经系统失调或生活及劳动环境不良等情况下,容易形成“病灶”,发生变态反应,产生各种并发症,如风湿性关节炎、风湿热、心脏病、肾炎等。

慢性扁桃体炎被视为全身感染“病灶”之一。至于如何把“病灶”和全身性疾病联系起来,目前尚无客观确切的方法。在研究病情时,应考虑以下两点:

1.询问病史扁桃体炎引起全身性并发症者多有反复急性发作史。“病灶”感染即通过急性发作而表现出来,例如肾炎患者,每当扁桃体发炎后,尿液内即出现明显异常。

2.实验室检查测定血沉、抗链球菌溶血素“O”、血清黏蛋白、心电图等有助于诊断。在“病灶”型病例中,上述检查结果异常。

1.非手术疗法

(1)本病治疗不应仅限于抗菌药物或手术,而应结合免疫疗法或抗变应性措施,包括使用有脱敏作用的细菌制品(如链球菌变应原和疫苗进行脱敏),以及各种增强免疫力的药物,如注射胎盘球蛋白、转移因子等。

(2)局部涂药、隐窝灌洗及激光疗法等均有人试用,远期疗效不理想。

(3)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和抗病能力。

2.手术疗法施行扁桃体切除术。

认识鼻中隔偏曲

鼻中隔偏曲是只鼻中隔偏向一侧或两侧、或局部有突起、引起鼻腔功能障碍,如鼻塞、鼻出血和头痛等。鼻中隔偏曲的临床类型有C形、S形,或呈尖锥样突起(骨棘或距状突),或呈由前向后的条形山嵴样突起(骨嵴)。由于鼻中隔由多块软骨和骨质共同组成,相互间构成复杂的连接,诸骨间生长发育均衡才可能保证鼻中隔处于正中位。若其中一块骨发育不正常,可影响其他骨的发育,从而发生诸骨相互间各种不同形态的异常连接。因此,临床上鼻中隔偏曲的类型是多种多样的。鼻中隔偏曲可因鼻中隔诸骨发育不均衡所致,亦可因鼻外伤或鼻腔占位性疾病引起。

主要病因是组成鼻中隔的诸骨发育不均衡,形成不同的张力曲线,导致诸骨间连接异常所致。儿童时期腺样体肥大、硬腭高拱可限制鼻中隔发育引起鼻中隔偏曲。

症状轻重与鼻中隔偏曲的类型和程度有关。

1.鼻塞为主要症状。或单侧鼻塞,或双侧鼻塞。取决于偏曲的类型和下鼻甲是否有代偿性肥大。

2.鼻出血常发生在偏曲之凸面、骨棘或骨嵴的顶尖部。此处黏膜薄,受气流和尘埃刺激易发生黏膜糜烂而引发出血。

3.头痛偏曲的凸出部压迫同侧鼻甲时,可引起同侧反射性头痛。

4.邻近器官症状偏曲所致的鼻阻塞影响鼻窦引流时,可继发鼻窦炎;长期张口呼吸和鼻内炎性分泌物蓄积,易诱发上呼吸道感染。

鼻中隔很少完全居中,大部分人有鼻中隔偏曲,但并无明显临床症状,此类偏曲又称为生理性鼻中隔偏曲。有临床症状,并经检查有鼻中隔偏曲者,方可诊断为鼻中隔偏曲,亦即病理性鼻中隔偏曲。诊断时除应注意观察偏曲的部位、类型及毗邻关系外,尚需排出鼻中隔黏膜增生肥厚(用探针触诊黏膜突出部质软),以及其他病变引起的鼻中隔偏曲。

治疗原则为有临床症状的鼻中隔偏曲需行手术矫正。常见手术方法有鼻中隔黏膜下矫正术和鼻中隔黏膜下切除术。前者更符合鼻生理功能,因手术切除少量偏曲的软骨和骨质,故亦可选用于青少年严重鼻中隔偏曲者。

鼻中隔血肿和脓肿

鼻中隔血肿是只鼻中隔软骨膜下和骨膜下积血,多为双侧性。鼻中隔脓肿是只鼻中隔软骨膜下或骨膜下积脓,后者多由前者继发感染而致。

1.鼻中隔血肿鼻外伤或鼻中隔骨折后(黏骨膜未破裂)局部血管损伤出血而形成。鼻中隔矫正术和鼻中隔黏膜下切除术也可并发本病。非外伤或手术引起的自发性鼻中隔血肿较少见。

2.鼻中隔脓肿多因鼻中隔血肿继发感染所致。少数可继发于邻近组织的疖肿、急性鼻窦炎、流感、猩红热和伤寒等,因此本病也可发生在新生儿和幼儿。

1.鼻中隔血肿多有双侧鼻塞、额部头痛和鼻梁压迫感。无明显全身症状。检查见鼻中隔两侧呈对称性半圆形隆起,黏膜色泽暗红或正常,触之柔软,隆起对血管收缩剂无反应。穿刺可抽出血液。

2.鼻中隔脓肿除有双侧鼻塞、额部头痛和鼻梁压迫感外,尚有明显全身和局部急性炎症表现,如寒战、发热、周身不适、鼻梁和鼻尖红肿热痛。检查见鼻中隔对称性膨隆,黏膜色泽暗红,触之柔软而有波动,触痛明显,隆起对血管收缩剂无反应,穿刺可抽出脓液。

结合外伤或鼻中隔手术史、症状、体征、鼻内镜检查、鼻中隔隆起对血管收缩剂无反应以及穿刺结果等(抽出血液者为血肿,抽出脓液者为脓肿),即可明确诊断。

治疗原则为局部穿刺或切开引流、全身应用抗生素。

1.鼻中隔血肿较小者穿刺抽出血液;较大者则须在表面麻醉下,于血肿最低处作L形切口,排除淤血或血块。穿刺或切开引流后,用消毒凡士林纱条、碘仿纱条或膨胀材料填塞双侧鼻腔压迫鼻中隔,并全身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2.鼻中隔脓肿明确诊断后需立即行切开引流,如有坏死软骨应予清除,放置引流,每日清洗,不填塞鼻腔。全身用抗生素控制感染。鼻中隔软骨坏死过多,遗留鼻小柱塌陷或鞍鼻者,可二期行鼻整形手术。

鼻出血

鼻出血是临床常见症状之一,可因鼻腔、鼻窦疾病引起,也可因某些全身性疾病所致。鼻出血部位多在鼻中隔前下方的易出血区(利特尔动脉丛或克氏静脉丛),儿童、青少年的鼻出血多数或几乎全部发生在该部位。中、老年的鼻出血多发生在鼻腔后段鼻-鼻咽静脉丛(吴氏鼻-鼻咽静脉丛)出血,亦可为鼻中隔后部动脉出血,该部位的鼻出血多较凶猛,不易止血。

1.局部病因

(1)外伤:①鼻内损伤:挖鼻、用力擤鼻、剧烈咳嗽及鼻内用药不当等损伤黏膜血管;鼻腔鼻窦手术及经鼻插管等损伤血管或黏膜未及时发现或未妥善处理均可导致鼻出血;②鼻外伤:鼻骨、鼻中隔或鼻窦骨折及鼻窦气压骤变等损伤局部血管或黏膜,严重的鼻和鼻窦外伤可合并颅前窝或颅中窝骨折,若伤及筛前动脉,一般出血较剧,若伤及颈内动脉,则危及生命。

(2)鼻腔异物:常见于儿童,多为一侧鼻腔出血或血涕。

(3)炎症:各种鼻腔、鼻窦的特异性或非特异性炎症均可致黏膜血管受损而出血。

(4)肿瘤:血管性良性肿瘤,如鼻腔血管瘤或青少年鼻咽纤维血管瘤一般鼻出血较剧。鼻腔、鼻窦及鼻咽恶性肿瘤溃烂早期出血量较少,为涕中带血或血性涕,反复出现,晚期破坏大血管可致大出血。

(5)其他:①鼻中隔疾病:鼻中隔偏曲、鼻中隔黏膜糜烂、鼻中隔穿孔是鼻出血的常见原因;②萎缩性鼻炎:鼻黏膜萎缩变薄、干燥,毛细血管易破裂出血。

2.全身病因凡可引起动脉压或静脉压增高、凝血功能障碍或血管张力改变的全身性疾病均可致鼻出血。

(1)急性发热性疾病:流感、出血热、麻疹、疟疾、鼻白喉、伤寒和传染性肝炎等。

(2)心血管疾病:高血压、血管硬化和充血性心力衰竭等。

(3)血液病:①凝血机制异常的疾病,如血友病、纤维蛋白形成障碍、异常蛋白血症(如多发性骨髓瘤)和结缔组织疾病等;②血小板量或质异常的疾病,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等。

(4)营养障碍或维生素缺乏:维生素C、K、P或Ca等缺乏。

(5)肝、肾等慢性疾病和风湿热等。

(6)中毒:磷、汞、砷、苯等化学物质可破坏造血系统。

(7)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常有家族史,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血管结构异常性疾病。

(8)内分泌失调:主要见于女性,青春发育期的月经期可发生鼻出血,绝经期或妊娠期妇女亦可出现鼻出血。

前鼻镜检查、鼻内镜检查、血常规、肝肾功能、凝血功能、DSA、CTA等。

治疗原则:长期、反复、少量出血者应积极寻找病因;大量出血者需先立即止血,再查找病因。相对于鼻腔前部出血,鼻腔后部的出血多来源于动脉,出血量较大,且难以控制;大量出血者常情绪紧张和恐惧,故应予以安慰,使之镇静。

1.一般处理患者取坐位或半卧位,嘱患者尽量勿将血液咽下,以免刺激胃部引起呕吐。必要时给予镇静剂。休克者,应取平卧低头位,按低血容量休克急救。

2.局部处理多数情况出血的部位在鼻中隔前下部(易出血区),且出血量较少。嘱患者用手捏紧两侧鼻翼(压迫鼻中隔前下部)10~15分钟,同时用冷水袋或湿毛巾敷前额和后颈,以促使血管收缩减少出血。如出血较剧,可先用浸以盐酸羟甲唑啉或0.1%肾上腺素的棉片置入鼻腔,收缩鼻腔黏膜和血管达到暂时止血,再寻找出血部位。亦可在鼻内镜下用吸引器边吸血液、边寻找出血部位。

常用的止血方法有:(1)烧灼法:适用于反复小量出血、且明确出血点者。(2)填塞法(4种):前鼻孔可吸收性材料填塞、前鼻孔纱条填塞(较常用的有效止血方法)、后鼻孔填塞法、鼻腔或鼻咽部气囊或水囊压迫。(3)血管结扎法:对严重出血者可采用此法。(4)血管栓塞法。

3.全身治疗引起鼻出血的原因多种多样,出血的程度亦有不同。因此,鼻出血的治疗不应仅仅是鼻腔止血。对由于鼻腔、鼻窦有复杂病变或因全身疾病引起的鼻出血以及出血量较大者,应视病情采取必要的全身治疗。

4.其他治疗鼻中隔前下部反复出血者,可局部注射硬化剂或无水乙醇,或行鼻中隔黏膜划痕,也可施行鼻中隔黏骨膜下剥离术。

1.流鼻血要仰起头。

很多人流鼻血后第一反映是仰起头止血,其实这是很不正确的做法。这样容易导致鼻血倒流进入咽喉、胃部等器官,对这些器官造成不良刺激,严重的还会吸呛入气管及肺内,造成危险。正确方法是,保持正常直立或稍向前倾的姿势,压迫止血。即使有少量的凝血块堵住鼻腔也没有关系,凝血块中的凝血物质可有助于血液凝固。另外,左鼻孔流血要举起右手,右鼻孔流血要举起左手,这种方法也是不科学的。

2.流鼻血是鼻子出了问题。

鼻出血是鼻腔、鼻窦等鼻部疾病及全身疾病的临床表现之一,故需尽可能的查明病因,对因对症治疗。

3.鼻出血时自行填塞鼻腔。

多数人在鼻出血的时候会选择餐巾纸、报纸等自行填塞前鼻孔,甚至有人使用草、树叶等填塞,这样非但不能有效压迫止血部位达到止血的目的,反而容易损伤鼻腔黏膜造成更为严重的出血。

1.保持房间的安静、清洁,温度要适宜。室内保持空气清新,适当开窗通风换气,温度宜保持在18℃~20℃。因空气过于干燥可诱发鼻腔出血,所以空气湿度应≥60%。

2.老人平日活动时动作要慢,勿用力擤鼻,对症止咳。

3.饮食要进一些易消化软食,多吃水果蔬菜,忌辛辣刺激饮食,并保持大便通畅,便秘者可给予缓泻剂。

4.老年性鼻出血患者多伴有高血压、冠心病、支气管炎等,应定期防治原发病,必须针对病因进行相应的治疗,尤其是高血压病患者,必须尽快将血压控制到正常或接近正常的水平,观察病情变化,医院就诊。

5.对于儿童鼻出血患者应纠正患儿挖鼻、揉鼻、好奇放置异物等易导致黏膜损伤的不良习惯。当孩子流鼻血时,应嘱其取坐位或半坐位,头略向前倾,可以用冷毛巾敷在头部或在脖子上围一条冰毛巾或湿毛巾止血,或者在流鼻血的鼻孔中塞上一团小棉球,轻压鼻翼。其实止鼻血有一个很有效的简单方法,就是向内、向上按压同侧鼻唇沟上方端点与鼻翼上方相交处,一般紧压4~5分钟即可达到止血目的。

当鼻子出血时,应该如何紧急处理?

炎炎夏日到来,很多人容易出现上火流鼻血的情况,这时你的紧急处理方法都用对了吗?

鼻出血时要注意

1、不要紧张,头稍向前倾。

2、解开纽扣,全身放松。

3、用手尽快捏住两侧鼻翼,向中间尽量捏紧,用口呼吸。因为鼻出血的部位多在鼻中隔前下方的易出血区。

4、可用冰块或冷的湿毛巾敷在额头或在鼻梁上方。

5、如果有血流到嘴里,应吐出,千万不要咽下,以免引起胃部不适。

6、大量出血患者鼻腔填塞,尽量避免打喷嚏,以防填塞的纱条松动或血管破裂发生再出血,可做深呼吸加以制止。

7、避免碰撞等机械系损伤及过度用力,以防压力增高引起出血。

:如果有长期鼻出血的情况,建议及时做鼻部疾病的筛查,避免鼻咽癌的发生。









































白殿疯去哪家医院好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路线


转载请注明:http://www.gkkxq.com/ysbj/927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