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爱耳日有点特殊
防控疫情是首要任务
3月3日是全国“爱耳日”,半个月前,笔者咨询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研究中心,询问今年爱耳日的主题,答复说:今年的“爱耳日”遇上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在全国蔓延的非常时期。按照习近平总书记“要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等关于疫情防控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值此特殊时期,如何防止新冠肺炎疫情继续传播和扩散是当前的首要任务。
为在本次全国“爱耳日”期间帮助听障人群更好地做好疫情防护,提供康复支持,使更多的听力残疾人及时得到康复服务,中国残联下发《通知》,部署全国各地采取线上宣传形式开展全国“爱耳日”宣传教育活动。
与世界爱耳日的主题一样
日前,笔者登录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研究中心官方网站,网站上刊登了世界卫生组织官方宣布的年3月3日世界爱耳日的主题:“保护听力,终生受益——不让听力损失影响您的生活”。据世界卫生组织报告,全球有3.6亿听力残疾人,占全球总人口的5.3%。听力残疾中50%可通过耳部保健加以预防和避免。保护好听力是预防听力残疾最基本、最经济、最有效的手段和途径。
儿童抓耳挠腮当心急性中耳炎
下过大雪后,姗姗跑到外面和小朋友一起去堆雪人,等回来后累得满头大汗,脱去了小棉袄。晚上姗姗突然从睡梦中惊醒,直嚷耳朵疼,小手使劲揉搓耳朵,爸医院。医生检查后说,孩子得的是儿童急性中耳炎。
儿童急性中耳炎是冬、春季儿童的多发病,多见于1~6岁的儿童。人的耳朵与鼻子通过咽鼓管相通,儿童的咽鼓管较短,管腔相对较大,咽口位置较低,走向似一条直线,与水平面交角小,近似水平,因此鼻部和咽部的分泌物及细菌等微生物容易经此侵入中耳。而且咽部淋巴组织丰富,常增生肥大,腺样体沟裂或扁桃体隐窝可隐藏细菌和病毒,中耳与其毗邻,易遭感染。另外,一些哺乳的儿童,由于母亲哺乳姿势不当或乳汁流出过急,而婴儿来不及吞咽,乳汁可经咽鼓管进入中耳,儿童中耳局部的免疫功能发育不完全,防御能力较差,因此容易得急性中耳炎。
儿童患急性中耳炎后常常发热,体温高达40℃以上,中耳腔的炎性分泌物甚至脓性分泌物渗出,可刺激鼓膜,造成耳朵疼痛难忍。较小的儿童不会诉说耳痛、耳鸣等症状,常表现为搔耳、揉搓耳、摇头、哭闹不安,常伴有恶心、呕吐、腹泻等消化道症状。患急性中耳炎后应及时就医,如果不及时治疗,鼓膜因炎症反应可能会穿孔,如果穿孔不愈合,就会形成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影响孩子的听力。
鼻炎、鼻窦炎对儿童及青少年听力的影响
5岁的玲玲是一个乖巧听话的孩子,前一段时间,玲玲的爸爸妈妈突然发现她感冒后变得“不听话”了。有时喊她吃饭,她却自顾自地趴在地板上玩玩具,半天也不予搭理。看动画片时,玲玲也会吵着闹着把电视的音量调高。“这孩子是不是耳朵有问题啊?”医生的诊断证实了玲玲妈妈的担心,玲玲的听力确实因为患了分泌性中耳炎而受到了损伤。
人的鼻子和耳朵通过咽鼓管相通,正常人这一管道在吞咽、打哈欠、打喷嚏等动作时开放,以保持中耳腔与外界压力的平衡,有利于鼓膜的振动及声音的传导。如果咽鼓管不通或功能异常,则中耳就会受到影响,导致中耳炎和听力下降。
鼻炎和鼻窦炎是儿童及青少年群体中的常见病、多发病,表现为鼻塞、流浓鼻涕、头痛,因下鼻甲肥大或息肉样变压迫咽鼓管口,以及浓鼻涕长期的刺激使咽鼓管口水肿,导致咽鼓管不通,进而造成中耳积液。
得了鼻炎要及时治疗,可在鼻腔内滴氯麻滴鼻液,消除鼻黏膜炎症和水肿,以缓解鼻塞。同时应提倡正确的擤鼻方法:用手指压住一侧鼻孔,稍用力外擤,用同法再擤另一侧。
时尚生活削弱青少年听力
现年25岁的张小姐由于家里距单位较远,为了减轻上下班途中的乏味,养成了长期听MP3的习惯。前不久,她觉得自己有耳鸣、耳痛、头昏等症状,医生检查后诊断其为噪音引起的听力减退,并且告诫她,如果再不停止长时间在嘈杂环境中戴耳机听音乐的不良生活习惯,将会对她的听力造成更大的损伤,严重时还会引起噪音性耳聋。
MP3是立体声的,其最大音量令人感到震耳,对内耳黏膜和毛细胞有一定损伤,声音对内耳黏膜和毛细胞产生一种震动,这种震动足以引起内耳黏膜和毛细胞的水肿,从而影响听力,导致神经性耳聋。这种影响是一个长时间的过程,听力下降缓慢,患者的感觉并不明显,往往在体检或无意中发现,但最终会影响听力,而且MP3播放器具有较长的电池寿命和较大的音乐存储容量,使人们收听音乐的时间更长更连续,损害可能会更大。
有关医学资料表明,当人耳听到的音量达分贝时,时间较长可造成不可恢复性听力损伤;当音量高达分贝时,足以使人体内耳的毛细胞死亡,严重者还会造成听力丧失病症。
自行掏耳朵要当心
26岁的张华游泳时耳朵里不慎进了水,感觉耳朵很痒,自己便拿挖耳勺掏耳朵,谁知第二天早晨醒来后耳朵特别疼,张口说话、吃饭时疼得更是受不了。到医院一检查:外耳道患了疖肿。
在耳鼻喉科门诊经常遇到像这样的外耳道疖肿的患者,外耳道疖肿发生在外耳道软骨部,又称局限性外耳道炎,夏秋季多见。系外耳道软骨部皮肤毛囊或皮脂腺被葡萄球菌等细菌感染所致。自行掏耳朵、游泳、中耳长期流脓及外耳道湿疹可诱发本病,其中掏耳朵不当是最常见的诱因。
生活中有的人耳朵痒痒了,常常用发卡、火柴棍、挖耳勺等掏耳,其实这样做很容易引起外耳道疖。外耳道皮肤比较娇嫩,与软骨膜连结比较紧密,皮下组织少,血液循环差,掏耳朵时如果用力不当容易引起外耳道损伤、感染,导致外耳道疖肿、发炎、溃烂,甚至造成耳朵疼痛难忍,影响张口和咀嚼。
经常掏耳朵还容易使外耳道皮肤角质层肿胀、阻塞毛囊,利于细菌生长。外耳道皮肤受破坏,长期慢性充血,“耳屎”会越来越多。长期掏耳朵的慢性刺激还可能诱发外耳道乳头状瘤。我国自从废除理发师用剃头刀挖耳朵的做法后,外耳道乳头状瘤的发病率明显下降。
为了预防外耳道疖,平时应纠正掏耳朵的不良习惯,耳痒时可用4%硼酸酒精擦耳,游泳、洗头或淋浴后应及时将外耳道拭净。(雄安新区刘江峰)
原创稿件非常不容易,是作者知识、经验、逻辑思维的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