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是:后鼻孔息肉 > 治疗方法

中医针灸经络辨证手阳明大肠经附,医学入

手阳明大肠经

本经起于食指桡侧端(商阳穴),经过手背行于上肢伸侧前缘,上肩,至肩关节前缘,向后与督脉在大椎穴处相会,再向前下行入锁骨上窝(缺盆),进入胸腔络肺,通过膈肌下行,入属大肠。其分支从锁骨上窝上行,经颈部至面颊,入下齿中,回出夹口两旁,左右交叉于人中,至对侧鼻翼旁,经气于迎香穴处与足阳明胃经相接。

商阳(井穴,根);二间(荥穴);三间(输穴);阳溪(经穴,注);曲池(合穴,本);

合谷(原穴,溜);扶突穴(入);偏历(络穴,二次脉);温溜(郄穴);迎香穴(大肠标);

病候

《灵枢.经脉》:是动则病:齿痛,颈肿。

是主津⑴所生病者:目黄,口干,鼽衄⑵,喉痹⑶,肩前髃痛,大指次指痛不用。

气有余,则当脉所过者⑷热肿;虚,则寒栗不复⑸。

注释

⑴津--此后原有“液”字,《太素》、《脉经》等无。即手阳明大肠经“主”津,手太阳小肠经主“液。

⑵鼽衄--鼽,音求,“为鼻流清涕”。衄,指鼻出血。

⑶喉痹——指咽喉肿痛,壅闭不通的见症。面赤,腮肿,甚则颈外漫肿,汤水难咽,语言不出。

⑷脉所过者——指本经脉所过之处。

⑸寒粟不复——发寒抖战,难以回温。

《医学入门》

经穴起止

手阳明穴起商阳,二间三间合谷藏,阳溪偏历温溜长,下廉上廉手三里,曲池肘五里近,臂肩巨骨当,天鼎扶突禾接,鼻旁五分号迎香。

手阳明大肠经二十穴,左右四十穴。卯时自少商穴交与商阳,循肘上行,至鼻旁迎香穴止。

商阳盐指内侧去爪甲角如韭叶,针入一分,禁灸。主胸满,肢肿,热汗不出,耳鸣耳聋,喘咳,疟,口干,颐肿,齿痛恶寒,肩背引缺盆痛。如目青盲,可灸三壮,左取右,右取左,如食顷立已。

二间盐指内侧本节前陷中。针入三分,灸三壮。主喉痹,颔肿,肩背痛振寒,鼻鼽衄血,多惊,口,目盲,伤寒热。

三间盐指内侧本节后陷中。针入三分,灸三壮。主喉痹,齿痛,嗜卧,胸满,唇焦口干,目痛,鼻鼽衄血,吐舌,戾颈,喜惊,身热气喘,肠鸣洞泄,寒疟。

合谷大指盐指岐骨陷中。针入二分,灸三壮,主头痛面肿,目痛烂弦、肉生翳、扳睛倒睫、一切目疾,鼻衄鼻涕,耳鸣,口疮,重舌、舌裂、舌强,下牙齿痛酸,唇吻不收,口噤,喉痹,寒热疟疾,四肢痿痹,小儿惊风卒死,妇人通经下胎,惟妊孕忌之。

阳溪手腕上侧两筋陷中。针入三分,灸三壮,主头痛,目痛、目翳,耳痛、耳鸣,咽痛,齿痛,舌出颈戾,掌热,肘臂不举,狂言喜笑见鬼,胸满烦闷,心痛,寒热疟疾,疮疥。

偏历腕后三寸,针入三分,灸三壮。主寒热疟风汗不出,目视KTKT,癫疾多言,耳鸣,口,齿痛,喉痹,嗌干,鼻鼽衄血。

温流腕后五寸。针入三分,灸三壮。主头痛面肿,口,喉痹,肠鸣腹痛,哕逆,肩不得举,伤寒身热,癫狂见鬼。

下廉曲池前五寸,兑肉分外斜。针入三分,灸三壮,主头风,肘臂痛,溺赤,肠鸣,气走注痛。

上廉曲池前四寸,针灸主治同下廉。

三里曲池前三寸。兑肉端。针入五分,灸三壮。主手臂肘挛不伸,齿痛,颊颔肿,瘰。

曲池肘外转、屈肘两骨中纹头尽处,以手拱胸取之。针入五分,灸三壮。主头痛,喉痹,肘臂酸痛不举,半身不遂,筋缓难以屈伸,腋痛,肩痛,皮燥,瘾疹及螈癫疾,寒热作渴,胸满,伤寒余热不净。

肘肘大骨外廉近大筋陷中。针入三分,灸三壮。主肘节风痹,臂痛挛急。

五里肘上三寸向里大筋中央。禁针,灸十壮。主风劳,惊恐,吐血,肘臂痛,嗜卧,四肢不能动摇,寒热瘰,咳嗽,目视KTKT,疟,心下胀痛上气。

臂肘上七寸,肉端,平手取之。针入五分,灸三壮。主寒热颈项拘急,瘰,肩臂痛不得举。

肩肩端两骨陷中。举肩取之。针入六分,灸七壮,风盛灸二七壮为率,过多恐致臂细。主偏风不遂,手臂挛急,臂细无力,筋骨酸疼,肩中热,头不可顾,一切风热瘾疹。

巨骨肩端上行两骨陷中。针入一寸半,灸三壮。主胸中瘀血,肩臂背膊疼痛。

天鼎侧颈直缺盆、扶突后一寸。针入四分,灸三壮。主暴暗气哽,咽喉痹肿,喘息不食。

扶突曲颊下一寸,仰而取之,针入四分,灸三壮,主舌本出,咳逆上气喘急,喉中如水鸡鸣。

禾直鼻孔下侠水沟旁五分。针入一分,禁灸。主鼻窒口辟,鼻多清涕不止,鼽衄有疮,口噤不开。

迎香禾上一寸,鼻旁陷中。针入三分,禁灸。主眼目赤肿,鼻塞不闻香臭。

二间主牙疾、眼疾。

三间主下牙疼。

曲池主中风,手挛筋急痹风,疟疾先寒后热。

手三里主偏风,下牙痛。

合谷主中风,破伤风,痹风,筋急疼痛,诸般头病,水肿难产,小儿急惊。

秋三月,天地容平,早卧早起,与鸡俱兴,收敛神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

大肠又名回肠,长二丈一(尺)而大四寸,受水谷一斗七升半;

回肠者,当脐右回迭积十六曲,径一寸半,受谷一斗,水七升半。

魄门上应阑门,长二尺八(寸)而大八寸,受谷九升三合八分。

魄门者,肺藏魄也。又曰广肠,言广阔于大小肠也。又曰肛门,言其处似车缸形也。《内经》以此为一脏,故俗名坠脏。热则重坠或突出,虚则脱下不收。受谷九升三合八分合之一,专主出而不纳。凡肠胃合受水谷八斗七升六合八分合之一。阑门者,大小肠各受物传化而相会于此,滓入广肠,水入膀胱,关阑分隔,故曰阑门。

肛之重也,仅十二两;肠之重也,再加二斤。

肛门重十二两,大肠重二斤十二两。

总通于肺,而心肾膀胱联系系膈;

肛门亦大肠之下截也,总与肺为表里。大小肠之系自膈下与脊膂连心肾膀胱相系,脂膜筋络,散布包裹,然各分纹理,罗络大小肠与膀胱。其细脉之中,乃气血津液流走之道。

外应在皮,而气血津液润燥不均。

肺应皮,腹皮浓者,大肠浓;皮薄者,大肠薄;皮缓腹里大者,大肠大而长;皮急者,大肠急而短;皮滑者,大肠直;皮肉不相离者,大肠结。气血津液调和则大便亦调,燥热则便坚而涩,寒湿则便润而利。

风搏耳鸣齿痛便血,或时欲食不食呕吐清水;

便血有远近者,肠系心肾膀胱故也。食则呕吐者,肺风传入大肠,令肠中宛转搏上不欲食,食即呕吐清冷水也。

血壅鼻衄目黄喉痹,或时大指次指肩痛频。

手阳明脉起大指次指之端,循臂,外上肩之前廉,下齿还退场门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侠鼻孔交目侧,故病如是。

气秘腹满切痛,外注皮肤坚硬;

气滞肠中切痛或鸣,腹满大便秘涩。重感于寒,当脐而痛,即泄。不能久立。若气注于外,挟痰则皮肤坚而不痛。

热秘脐满口疮,内结痔痈痢。

侠脐满痛,大便不通,或喘不能立,或口生疮,皆热症也。湿热内结,则为痔漏肠痈,痢下赤白。者,赤色也。

虚则肠鸣身易瘦,冷则滑脱耳难闻。

肠气虚则鸣,身枯瘦如鸡皮有鳞。虚冷则滑泄、脱肛、耳聋。经曰∶邪克阳明之络,令人耳聋,时不闻音。

吁!水谷变化自然妙,

经曰∶大肠为传道之官,变化出焉。《难经》曰∶唇为飞门(言唇开则食入如飞也),齿为户门(饮食由此而入也),咽为吸门(言咽入不得复出也),胃为贲门(言咽下贲向于胃也),太仓下口为幽门(在脐下三寸。居于幽暗,故名也),并阑门、魄门,合之为七冲门,皆水谷变化出入相冲之要路也。但水谷清芳甘美,运布则为精微,腐熟则为滓秽,乃阴阳自然之妙用也。

《针灸大成》

大肠主肺之客:

阳明大肠侠鼻孔,面痛齿疼腮颊肿,生疾目黄口亦干,鼻流清涕及血涌,喉痹肩前痛莫当,大指次指为一统,合谷、列缺取为奇,二穴针之居病总。

可刺手阳明大肠原①,复刺手太阴肺经络②。

①原者,合谷穴,大肠脉所过为原,歧骨间。②络者,列缺穴,去腕侧上寸半,交叉盐指尽是,别走阳明。

手阳明经穴主治

《内经》曰:『大肠者,传道之官,变化出焉』。又云:『大肠为白肠。』

手阳明大肠经穴歌

手阳明穴起商阳,二间三间合谷藏,阳溪偏历温溜长,下廉上廉手三里,曲池肘髎五里近,臂臑肩髃巨骨当,天鼎扶突禾髎接,鼻旁五分号迎香(左右四十穴)。

此一经起于商阳,终于迎香,取商阳、二间、三间、合谷、阳溪、曲池,与井荥俞原经合也。

其脉起于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合谷两骨之间,上入两筋之中,循臂上廉,入肘外廉,上循臑外前廉,上肩,出髃骨之前廉,上出柱骨之会上,下入缺盆,络肺,下膈,属大肠;其支者,从缺盆上颈贯颊,入下齿中,还出挟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挟鼻孔,循禾髎,迎香而终,以交于足阳明也。是经气血俱多,卯时气血注此,受手太阴之交。

庚金之腑,脉详右寸。实则脉实,伤热而肠满不通,辛温可泻。虚则脉虚,伤寒而肠鸣泄痛,补必酸凉。蒸黄连而解酒毒,炒厚朴而止便红。肠风妙川乌荆芥,脏毒奇卷柏黄耆。痢中六神丸,宜调则调;带下百中散,可止则止。润肠通秘,麻仁丸果有神效,行滞推坚,六磨汤岂无奇功。痔疮热痛,脑麝研入蜗牛,胆冰磨敷井水;痢疾腹痛,姜茶煎治出坡仙,梅蜜饮方书登父,肠内生痈,返魂汤而加减随宜,十宣散去增适可。尝闻食石饮水,可作充肠之馔;饵松食柏,亦成清腑之方。是以疗饥者不在珍馐,调肠者何烦异术,能穷针里阴阳,自获殊常效验。

手阳明大肠经考正穴法商阳(一名绝阳):

手大指次指内侧,去爪甲角如韭叶。手阳明大肠脉所出为井金。《铜人》灸三壮,针一分,留一呼。

主胸中气满,喘咳支肿,热病汗不出,耳鸣聋,寒热痎疟,口干,颐颔肿,齿痛,恶寒,肩背急相引缺盆中痛,目青盲,灸三壮,左取右,右取左,如食顷立已。

二间(一名间谷):

食指本节前内侧陷中。手阳明大肠脉所溜为荥水。大肠实泻之。《铜人》针三分,留六呼,灸三壮。

主喉痹,颔肿,肩背痛,振寒,鼻鼽衄血,多惊,齿痛,目黄,口干,口喎,急食不通,伤寒水结。

三间(一名少谷):

食指本节后内侧陷中。手阳明大肠脉所注为俞木。《铜人》针三分,留三呼,灸三壮。

主喉痹,咽中如梗,下齿龋痛,嗜卧,胸腹满,肠鸣洞泄,寒热疟,唇焦口干,气喘,目眦急痛,吐舌,戾颈,喜惊多唾,急食不通,伤寒气热,身寒结水。

东垣曰:『气在于臂足取之,先去血脉,后深取手阳明之荥俞二间、三间。』

合谷(一名虎口):

手大指次指歧骨间陷中。手阳明大肠脉所过为原。虚实皆拔之。《铜人》针三分,留六呼,灸三壮。

主伤寒大渴,脉浮在表,发热恶寒,头痛脊强,无汗,寒热疟,鼻衄不止,热病汗不出,目视不明,生白翳,下齿龋,耳聋,喉痹,面肿,唇吻不收,喑不能言,口噤不开,偏风,风疹,痂疥,偏正头痛,腰脊内引痛,小儿单乳鹅。

按:合谷,妇人妊娠可泻不可补,补即堕胎,详见足太阴脾经三阴交下。

阳溪(一名中魁):

腕中上侧两筋间陷中。手阳明大肠脉所行为经火。《铜人》针三分,留七呼,灸三壮。

主狂言喜笑见鬼,热病烦心,目风赤烂有翳,厥逆头痛,胸满不得息,寒热疟疾,寒嗽呕沫,喉痹,耳鸣,耳聋,惊掣,肘臂不举,痂疥。

偏历:

腕中后三寸。手阳明络脉,别走太阴。《铜人》针三分,留七呼,灸三壮。《明下》灸五壮。

主肩膊肘腕酸疼,瞇目佴佴,齿痛,鼻衄,寒热疟,癫疾多言,咽喉干,喉痹,耳鸣,风汗不出,利小便。实则龋聋,泻之,虚则齿寒痹膈,补之。

温溜(一名逆注,一名池头):

腕后大士五寸,小士六寸。《明堂》在腕后五寸、六寸间。《铜人》针三分,灸三壮。

主肠鸣腹痛,伤寒哕逆噫,膈中气闭,寒热,头痛,喜笑,狂言,见鬼,吐涎沫,风逆四肢肿,吐舌,口舌痛,喉痹。

下廉:

辅骨下,去上廉一寸,辅脱肉分外。《铜人》斜针五分,留五呼,灸三壮。

主飧泄,劳瘵,小腹满,小便黄,便血,狂言,偏风,热风,冷痹不遂,风湿痹,小肠气不足,面无颜色,痃癖,腹痛若刀刺不可忍,腹胁痛满,狂走,侠脐痛,食不化,喘息不能行,唇干涎出,乳痈。

上廉:

三里下一寸,其分独抵阳明之会外。《铜人》斜针五分,灸五壮。

主小便难黄赤,肠鸣,胸痛,偏风,半身不遂,骨髓冷,手足不仁,喘息,大肠气,脑风头痛。

三里(一名手三里):

曲池下二寸,按之肉起,锐肉之端。《铜人》灸三壮,针二分。

主霍乱遗矢,失音气,齿痛,颊颔肿,瘰疬,手臂不仁,肘挛不伸,中风口喎,手足不随。

曲池:

肘外辅骨,屈肘横纹头陷中,以手拱胸取之。手阳明大肠脉所入为合土。《素注》针五分,留七呼。《铜人》针七分,得气先泻后补,灸三壮。《明堂》日灸七壮,至二百壮,且停十余日,更灸止二百壮。

主绕踝风,手臂红肿,肘中痛,偏风,半身不遂,恶风邪气,泣出喜忘,风瘾疹,喉痹不能言,胸中烦满,臂膊疼痛,筋缓捉物不得,挽弓不开,屈伸难,风痹,肘细无力,伤寒余热不尽,皮肤干燥,瘛瘲癫疾,举体痛痒如虫啮,皮脱作疮,皮肤痂疥,妇人经脉不通。

肘髎:

肘大骨外廉陷中。《铜人》灸三壮,针三分。

主风劳嗜卧,肘节风痹,臂痛不举,屈伸挛急,麻木不仁。

五里:

肘上三寸,行向里大脉中央。《铜人》灸十壮。《素问》大禁针。

主风劳惊恐,吐血咳嗽,肘臂痛,嗜卧,四肢不得动,心下胀满,上气,身黄,时有微热,瘰疬,目视佴佴,痎疟。

臂臑:

肘上七寸,臑肉端,肩髃下一夫,两筋两骨罅陷宛宛中,举臂取之。手阳明络,手足太阳、阳维之会。《铜人》灸三壮,针三分。《明堂》宜灸不宜针;日灸七壮,至二百壮;若针,不得过三、五分。

主寒热臂痛,不得举,瘰疬,颈项拘急。

肩髃(一名中肩井,一名偏肩):

膊骨头肩端上,两骨罅间陷者宛宛中,举臂取之有空。手阳明、阳蹻之会。《铜人》灸七壮,至二七壮,以瘥为度;若灸偏风,灸七七壮,不宜多,恐手臂细。若风病,筋骨无力,久不瘥,灸不畏细;刺即泄肩臂热气。《明堂》针八分,留三呼,泻五吸;灸不及针,以平手取其穴,灸七壮,增至二七壮。《素注》针一寸,灸五壮;又云:『针六分,留六呼。』

主中风手足不随,偏风,风痪,风痿,风病,半身不遂,热风,肩中热,头不可回顾,肩臂疼痛臂无力,手不能向头,挛急,风热瘾疹,颜色枯焦,劳气泄精,伤寒热不已,四肢热,诸瘿气。

唐鲁州刺史库狄嵚风痹,不能挽弓,甄权针肩髃,针进即可射。

巨骨:

肩尖端上行,两叉骨罅间陷中。手阳明、阳蹻之会。《铜人》灸五壮,针一寸半。《明堂》灸三壮至七壮。《素注》禁针。针则倒悬,一食顷,乃得下针,针四分,泻之勿补,针出始得正卧,《明堂》灸三壮。

主惊痫,破心吐血,臂膊痛,胸中有瘀血,肩臂不得屈伸。

天鼎:

颈缺盆上,直扶突后一寸。《素注》针四分。《铜人》灸三壮,针三分,《明堂》灸七壮。

主暴喑气哽,喉痹嗌肿,不得息,饮食不下,喉中鸣。

扶突(一名水穴):

气舍上一寸五分,在颈当曲颊下一寸,人迎后一寸五分,仰而取之。《铜人》灸三壮,针三分。《素注》针四分。

主咳嗽多唾,上气,咽引喘息,喉中如水鸡声,暴喑气哽。

禾髎(一名长髎):

鼻孔下,挟水沟旁五分。手阳明脉气所发。《铜人》针三分,禁灸。

主尸厥及口不可开,鼻疮息肉,鼻塞不闻香臭,鼽衄不止。

迎香:

禾髎上一寸,鼻下孔旁五分。手足阳明之会。针三分,留三呼,禁灸。

主鼻塞不闻香臭,偏风口喎,面痒浮肿,风动叶落,状如虫行,唇肿痛,喘息不利,鼻喎多涕,鼽衄骨疮,鼻有息肉。

《子午流注说难》

手阳明大肠经六穴一、商阳(井穴)

部位在手大指次指内侧.去爪甲角如韭叶.

证治胸中气满.喘咳支肿.热病汗不出.耳鸣耳聋.寒热疟.口干.颐颔肿.齿痛.恶寒.肩背急.相引缺盆痛.目青盲.

针灸针入一分.留一呼.右取左.左取右.如食顷立已.可灸三壮.

按∶商阳乃阳井金穴之始.木上有水曰井.水乃金之所生.阳常有余.商乃肺音.大肠合之.故曰商阳.大肠之脉.上颈贯颊.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夹鼻孔.故治齿病目病.当左取右而右取左也.

二、二间(荥穴)

部位在手大指次指本节前.内侧陷中.

证治喉痹颔肿.肩背痛.振寒鼻鼽衄血.多惊口.

针灸针入三分.可灸三壮.

按∶二间乃阳荥水穴.金水相生.可针可灸.手次指亦名食指.共三节.此穴在二节与三节之中间.故曰二间.

三、三间(俞穴)

部位在手大指次指本节之后.内侧陷中.

证治喉痹.咽中如鲠.齿龋痛.嗜卧.胸满肠鸣.洞泄寒疟.唇焦口干.气喘.目急痛.

针灸针入三分.留三呼.可灸三壮.

按∶三间乃阳俞木穴.手阳明脉之所注.在食指本节第三骨之后.大次指歧骨之前.穴居其中.故名三间.

四、合谷(原穴)

部位在手大指次指歧骨间陷中.

证治疗寒热疟.鼻鼽衄.热病汗不出.目视不明.头痛.齿龋.喉痹.痿臂.面肿.唇吻不收.喑不能言.口噤不开.

针灸针入三分.留六呼.可灸三壮.若妇人妊娠.不可剌.刺之损胎气.

按∶合谷乃大肠手阳明之原穴.居大指次指歧骨间.稍偏次指微前缺陷中.直下可达劳宫.与后溪成一直线.大指次指相合处.类似深谷.故称合谷.病重者.可深刺八分或一寸.

五、阳溪(经穴)

部位在腕中上侧大指与次指两筋间陷中.

证治狂言喜笑见鬼.热病烦心.目风赤烂有翳.厥逆头痛.胸满不得息.寒热疟疾.喉痹.耳鸣.齿痛.惊掣肘臂不举.痂疥.

针灸针入三分.留七呼.可灸三壮.慎如合谷法.

按∶阳溪乃手阳明所行之经穴.手太阴肺别络列缺交会之处.肺位最高.大肠居下.手指掌后仰.则大指与次指两筋高起.太阴交阳明之处.有类山溪.故名阳溪.

六、曲池(合穴)

部位在肘外辅骨屈肘曲骨之中以手拱胸取之.

证治肘中痛.偏风半身不随.刺风瘾疹.喉痹不能言.胸中烦满.筋缓.捉物不得.挽弓不开.屈伸难.风臂肘细而无力.伤寒余热不尽.皮肤干燥.

针灸针入七分.得气先泻后补之.可灸三壮.

按∶曲池乃大肠手阳明之合穴.阳合为土.阳明多气多血.有余者泻之.然大肠为庚金.土穴乃金之母.故泻后当补之.邪气之来也紧而急.谷气之来也徐而和.先泻后补.指下针下.犹有所别.穴在肘外辅骨稍前陷中.屈曲其臂乃得之.故称曲池.

《简要循经刺血疗法》

大肠经

手指红肿疼痛——商阳穴和二间穴中间——手三里瘀血刺血

左鼻迎香穴周围青春痘——右商阳穴刺血

鼻出血——双商阳穴刺血

肩周炎——偏历穴和阳溪穴中间瘀血刺血

《中国芒针疗法》

大肠

肩髃穴透曲池

曲池透少海

曲池透肩髃穴

偏历穴透曲池

合谷穴透手三里

合谷穴透劳宫穴

合谷穴透后溪

舍岩针法

大肠正格三里曲池补,阳谷阳谿泻

大肠胜格阳谷阳谿补,通谷二间泻

寒证阳谷阳谿补,二间通谷泻

热证(反寒证)二间通谷补,阳谷阳谿泻

热证二间通谷补,三里曲池泻

深圳淳道门诊部——郑裕成

作者更多参考资料点击下方阅读原文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gkkxq.com/zlff/9909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