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校后遇到困难怎么办渡过
北京看皮肤病的医院 http://baidianfeng.39.net/a_yqyy/180417/6172652.html钰婷/图(“渡过”千岛湖营的孩子们驾驶卡丁车)新学期开学已经过了半个月,一些游休学经历,或者疫情期间在家学习的学生回到学校环境,有诸多不适应。加上之前有各种原因导致的创伤和恐惧,更让这些孩子很容易产生畏难、退缩情绪。遇到困难如何应对?家长如何做是对孩子最大的支持?怎么帮助他们渡过最困难的时光?
痛苦和压力
很多孩子在回校之前还比较有信心,但一回到学校,感受到痛苦和压力,就会想退回来。实际上,所有复学的孩子所面临的压力,比他们复学前所面对的,只会多不会少。但孩子们最棒的一点是,所有的孩子实际上都是渴望成长、渴望发展的,没有任何一个人愿意让自己的人生被一眼看到头。孩子们渴望能够找回自己生命的力量。而真正能够帮到孩子的,是转变后的父母:父母要能够倾听孩子。比如说孩子向家长倾诉,自己在学校遇到困难了,每天反复给家长打十几个电话,这其实说明了孩子内心非常的不安,非常沮丧。孩子遭遇了现实的挑战,然后演变成了心理层面的挑战。这个时候,父母能去倾听孩子,就是对孩子最大的支持了,父母起到的作用,比咨询师要强得多。当孩子说很多丧气的话,比如我不行了,我得回家了等等,父母能够有效地倾听孩子,孩子的情绪会平静下来。孩子平静下来后,他自身发展的欲望就会再次出现,他会继续去努力。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焦虑高于自己,也会有意识地隐瞒自己的真实情绪,当家庭平静下来,孩子就会愿意向家长求助。所以,家长自己不能慌,这是一个重要原则。当孩子向你表达负面的情绪时,家长不能马上就崩溃了。孩子愿意向父母敞开心扉,其实是很难得的事情,如果孩子不向父母表达,独自承受,那孩子肯定会在短时间内崩溃,当孩子的表达得到倾听,他才有机会重新鼓足勇气去行动。其实,家长就是帮孩子扶着梯子的人,当孩子一步步爬高,就会向问问家长,下面稳不稳?孩子还会在梯子上跳跃,折腾,用各种动作来证实家长在下面确实扶稳了,然后才能安心地向上爬。家长一定要经得住这些考验。在学校的人际关系
孩子回到学校以后,老师和同学有意无意的一句话或某个行为,可能会在孩子的心里被放大,产生不好的影响。这其实和我们的思维过程有关,孩子脑子里停不住地设想各种场景,这个设想一旦陷进去,在没有其他干预的情况下,就会无穷无尽地循环。当孩子向家长抱怨或倾诉时,家长可以更多地倾听,让孩子自己去感受和解决问题。孩子能表达出来,其实就是处理担忧地开始,这需要父母给予孩子有力的支持,但是在这个过程中,父母常常会忍不住对孩子提出建议,甚至说教。当父母面对这些表达时,要尝试去理解孩子所面临的苦恼,竖起耳朵去听。孩子其实不需要我们提供解决方案,在父母倾听的过程中,孩子会自动走出那个思维过程,走出焦虑,做点别的事情。关键:家长多听、少指点,让孩子在倾诉的过程中自己寻找解决办法。1暴露疗法
心理学中,有一种叫暴露疗法。举例来说,当孩子第一次遇到某个场景时会感到害怕,多经历几次,焦虑的程度可能就会降低。
孩子会出现这种变化,是因为在重新行动的过程中一点一点地积累了“我能行”的经验。比如说一开始是“我回到学校了,我能行”,然后是“我坐进教室了,我能行”,然后是“我能跟同学顺畅地沟通交流了,我能行”。
在这个尝试的过程里,孩子一开始是小心翼翼,如履薄冰,甚至满怀恐惧的。这时,父母的支持对孩子来说最重要,父母要能帮助孩子来发现自己在行动中一点一点的收获,重建孩子对自我的信念。这种信心和力量感是要慢慢积累起来的。
家长要如何陪伴复学的孩子?
家长支持复学的孩子,其实不需要太多的技巧和话术,只需要父母本能的爱。父母只需要做孩子的容器,不需要硬碰硬,也不需要很多的智慧,真的去心疼孩子,孩子就能感受到。父母还要做到的,就是允许孩子做真实的自己,允许孩子哭,允许孩子表达,允许孩子对自己说别人不爱听的话。当孩子被允许做自己之后,他的情绪就会被慢慢抚平,孩子的行动力才会再次展现。1母亲Rebecca:
孩子自己明白,当她走出家门去上学的那一刻,背后有多少双眼睛在看着他,光想到这一点,我就很心疼她。孩子打电话说想回来,我不止一次跟她说过,妈妈知道你想回家,我和爸爸随时等你回家,你回家了,妈妈一定比以前对你更好。
我以前陪她的时间不多,我就说,妈妈会花多时间陪你。孩子说她每天都打电话过来哭诉,占用我很多时间,我就说没关系,只要是真实的你,你哭还是笑,我都高兴,我都要你,你只管来找妈妈。
后来我孩子平静下来,她跟我说,是这些话给了她坚持下去的勇气,她就觉得试试看能不能再坚持一天。
家长帮孩子解决问题,会让孩子养成依赖父母的习惯吗?有时,家长听到孩子向自己求助,就会很紧张,觉得自己帮孩子做了,会不会对他以后不好?他会不会依赖我?我该不该帮他呢?
当家长这样想的时候,其实是走进了自己的思维困境,走进了一个万一怎么怎么样,就会怎么怎么样的固定句式里。比如说,万一这次我帮了女儿,那她以后是不是就丧失了能力?或者她就会在学习上落别人一大截?实际上,这个痛苦是家长自己想象出来的。很多家长喜欢用“万一”这个概念,把小概率事件放大,这其实是灾难化的思维。在父母眼里,孩子好像只有一条路可以走,而且只有这一条路是正确的,所以父母和孩子的互动过程就会充满冲突。这其实源于父母局限的视野。大多数家长都会面临这样的问题,当孩子向家长甩出一个信息后,家长的内心就会翻江倒海,然后就被自己的痛苦裹住了,完全丧失了跟孩子的接触,不管孩子想家长请求什么,家长可能都无法回应。其实,当孩子得到了爸爸妈妈的建议或帮助,可能几分钟后就回到自己的生活路上了。如何看待父母对孩子的引导?父母经常会问,我该怎么引导孩子?这实际上说明了父母只想改变孩子,而不是想支持。父母对孩子的爱是毋庸置疑的,但父母经常认为把孩子变成另一个样子就是支持,这个逻辑是不成立的。改变实际上就是一个高大的形象,一个权威的形象,面对一个弱小的形象,然后评判他做得是对是错,是合适还是不合适,告诉他需要如何如何,这其实对弱小者的藐视,是对他自我的压迫。所以,任何时候家长想改变孩子,就会形成对立的局面。生命的本能就是自我维护,所以当孩子感受到被藐视、压迫,有一个力量想要改变自己时,就会本能地反抗。当孩子遇到苦恼,家长立马就冲上去,用自己学到的各种各样的技巧指导孩子,比如调整呼吸,放松心情等等。这其实只会带来反效果,家长满怀希望的指导会让孩子更加远离自己,甚至让孩子变得恼怒。这种时候,家长不需要去引导孩子,尽量被孩子引导就好。家长希望孩子按照自己的指示去做,去改变。那就忽略了倾听的过程。孩子觉得自己应该回学校,但是很难受,实在不想回去,该怎么办?当孩子回学校前纠结的时候,家长会很着急。但纠结其实是人生常态,为什么不允许孩子纠结呢?很多家长看到孩子纠结的时候,就恨不得尽快做些什么终止他这种状态,其实家长可以把自己那只“万能的手”先缩回来,带着欣赏和好奇,看看孩子是怎么跟困难共处的。家长还是要看见孩子这个人,要允许孩子纠结,允许孩子去做。孩子的表达都是真实的,我们要看见。我们的生命里面,总是再同时追求很多不同的东西的。从孩子的角度来讲,他们非常清楚自己想要一个光明的未来,清楚自己的生活模式应该是什么样的。而生命的另一种核心需要是安全,是一种让我们的内在处于舒适轻松的状态。当孩子想到回学校的时候,就会想起跟学校有关的很多事情,这个思维过程是很难被阻止的。我们的脑子有一个特点,我们反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