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像背后的隐喻
当这个世界成为图像,且越来越深化,我们在拍摄之前首先要明白一个问题:我是想成为一个艺术家,还是一个摄影师?我觉得这个问题是我们在摄影之前必须解决的问题。
如果你依从摄影是“实用性工具”的理念,认为摄影仅是现实的切片,注重其文献的价值,那说明你想成为一个摄影师。而艺术家更多强调个体表达的独特性与多样性,强调图像与现实之间的复杂性。
在我周围摄影师高手林立,真的都拍的非常好和有感觉。但当我阅读了大量的图片后,发现一个很突出的问题:那就是内容的同质化和碎片化倾向。很多作品的细节和内容差不多,不同的无外乎影调和构图;呈现一种碎片化的状态,谈不上是真正的文献摄影,应该说还是单纯的风景和人像摄影,多张照片无法完成事件性的叙述,而这一直是我在刻意回避的事情。要避免作品的碎片化,就是你要不断的深入到现实当中去,获得对现实更为透彻的看法。理解客体是可以传达主体的情绪,甚至操控主体的情绪,它们之间是相互渗透的。鲍德里亚曾经说过:即使非常有批判性和否定性的作品,但在形式上也可以是完美的。他进一步指出,正是通过摄影的非常悖论(作为最客观的媒介,但仍然是“非客观的”),我们才得以发现世界是“非客观的”。所以我觉得我们拍照不应该相反。照片很美,但除了美什么都没有。
我们在定格现实的时候,我们便在重新阐释世界,世界在图像的重构中获得了重生。而“自我”也以另一种方式显示自己的存在。其实这跟王阳明的“格物心中之理”有相通之处。仅仅简单的记录现实,绝非有意义的现实,那是肤浅的。我在摄影的过程中一直贯彻这个原则。唯美不是唯一的标准,完美才是。而完美不仅要有符合视觉逻辑系统的构图和光影,更要有充沛的情感。真正好的作品背后一定有价值观、人生观的取向,一定有与现实密切相关的“社会性”或“政治性”的批判。所以无论拍片还是观看,只有提高了我们的所知,才能理解我们的所见。首先我们要了解摄影史,知道曾经发生了什么。摄影从性质来分类,可分为摄影师的摄影、摄影师的艺术和艺术家的摄影。摄影师的摄影包括专题摄影、报道摄影、人道主义摄影,人文主义摄影等等;摄影师的艺术主要经历了画意摄影(拉斐尔前派与高艺术、光影朦胧的印象派、象征主义、浪漫主义、沙龙摄影等)、新客观主义(同时美国兴起直接摄影即新现实主义摄影(如实摄影)、F64(安塞尔.亚当斯、爱德华.韦斯顿))、主观摄影、创造性摄影(是一条与艺术平行的道路,给作品带去材质感和阴影感,以拯救当代艺术。)、新画意摄影几个发展阶段;艺术家的摄影从印象主义开始,慢慢向现代主义摄影演变。现代主义摄影自施蒂格利茨萌发,马赛尔.杜尚推动,发展为观念主义摄影,包含超现实主义、达达主义、行为主义、大地艺术、身体艺术等等),然后是后现代主义。下面是介绍对我影响最深刻的三位艺术家的作品,他们是:鲍德里亚、罗伯特.弗兰克和杨.斯沃博达。
鲍德里亚作品欣赏:
《巴黎,》
《圣克莱门特,》
《圣贝维,年》
《消失》
《里约,》
我一直在问自己,我所框取的现实是真实的吗?当我确定这个问题的答案时,我正在阅读摄影史。阅读使我明白,我所框取的现实切片,是另一种现实。因为在框取的刹那,我已切断了与周围事物的联系,它的存在已具有独特的意义,无意识中我已注入了个人的思考,我为什么要截取这一段,而非那一段。(当然你只认为那一段很美,那又是另一回事。)就如在马丁.帕尔之前,纪实摄影主流定义是揭示真相,观看事物的内面。而他认为纪实始终是一种主观的东西——我认为真相如何与怎样来框取真相并不是一回事。对马丁.帕尔有精神引领作用的罗伯特.弗兰克的《美国人》已告诉我们,一样的现实,可以传达不一样的情绪和观点。即一种着重于呈现个人生命经验和生活现实感受的叙事风格出现了。在作品的编排上利用戏剧的结构、蒙太奇、音乐性的推进、类比、隐喻等等手法,使作品的力量更加强大。比如书中间部分有几张照片具有典型的意义,两个在91号公路的徒步旅行者,搭乘弗兰克的车,它们专注着前方,甚至戴着些迷茫和忧伤有些木讷地驾驶着车奔向终点;
《32.美国91号公路驶离爱达荷州布莱福特》
下一张近景是几个暮年的老人坐在栏椅上在交谈什么问题,远处一辆汽车疾驰而过,呼应着上一张汽车的元素;
《33.佛罗里达州彼得斯堡街》
再下一张在两颗大棕榈树下一辆汽车遮盖着遮阳套,就像盖着裹尸布;
《34.被遮盖的汽车——加利福尼亚州长滩》
再下一张是66号公路的一起交通事故,一个死者躺在路边,盖着裹尸布;
《35.车祸——美国66号公路位于亚利桑那州温斯洛和弗拉格斯塔夫之间》
再下一张一条公路在暮色中寂寞地伸向远方。
《36.美国号公路新墨西哥州》
几张照片的排列就运用了上述的手法,暗示人的生命历程是多么的无奈、沧桑和不可预测。而图像之间的起承转合也是严丝密缝,细细品味真是太有意思了。还有很多类似的“同形”,如反复出现的星条旗、十字架。所以我觉得我们大可不必执着于图像的真实性,关键是要明白我们通过图像需要表达什么。如果完成这种转换我想摄影也是可以很艺术。而完成这种转换的关键,是需要明晰世界的隐喻性,整个世界的事物都是互为隐喻的。隐喻绝对不是语言的事情,人类思维的过程很大程度上是隐喻性的。对于大部分人来说,隐喻不是寻常的语言,而是诗意的想象和修辞多样性的一种策略。似乎仅是语言文字的特征,而非思想和行为的特点。由于这个原因,大多数人感觉不到隐喻的存在。而事实恰恰相反,不论是在语言上还是在思想和行动中,日常生活中隐喻无所不在。就如我刚刚谈到的《美国人》,正因为弗兰克重视隐喻的意义,才使作品有了诗意的叙述。
而斯沃博达的创作就是以一种“超越性”的精神创造来抵抗宏达空洞意识形态对于艺术创作的无理要求。在这一点上,需明白最有感染力和抵抗力的艺术依然是现实主义的,但诗意而自我的表达可以到达心中最柔软的部分,借“物的诗意”而开启心灵之幽的秘境。就如斯沃博达曾说的:“就连做梦也可以是一种工作。”一切成为自我的镜像。
《桌子》
觉得不错
点亮右下角的“赞”和“在看”
推荐给更多人哦~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