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秋季如何走出秋困秋燥养生保健知识
榈庭多落叶,慨然知已秋。不知觉中已经入秋,天气逐渐凉爽,人们的饮食、睡眠都渐渐地好起来。但是身边的朋友们也都出现了“秋困”,“秋燥”,到底应该怎么应对?怎样改善?我们应该学习一下秋季养生的保健知识,熟悉熟悉与秋天有关的“形容词”。
1、秋困
俗话说:“春乏、秋困、夏打盹。”进入秋季,人们很容易犯困,尽管睡眠不少,可白天还是哈欠连天、昏昏欲睡,人也显得倦怠无力,毫无神采。
在传统中医看来,秋困是由于人体在夏季消耗了太多的气血、体力和津液。在秋季气血、津液供应不足,加上秋季以燥邪致病为主,易伤津液,从而出现易疲劳、口干舌燥、睡眠质量差等症状。
秋天人的机体进入到了一个周期性的休整阶段,水盐代谢开始恢复平衡,人的心血管系统的负担也得到缓解,消化系统功能也日渐正常,人体自然会产生秋困的生理反应。
对付秋困首先,要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如散步、爬山等都是很好的选择,但开始时强度不宜太大,应逐渐增加运动量,如果过度运动,将会增加身体的疲惫感,反而不利于身体恢复。其次,尽可能充足睡眠。第三,要调整饮食,饮食宜清淡,多补充液体避免油腻;多吃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如胡萝卜、藕、梨、蜂蜜、芝麻、木耳、酵素等;多吃含钾的食物。第四,要适当多吃含咖啡因的食物。
2、秋燥
入秋后,不少人会出现鼻咽干燥、干咳少痰、皮肤干燥、便秘等症状,这些现象就是典型的“秋燥”。
中医认为,秋燥是人在秋季感受燥邪而发生的疾病。又分为“温燥”和“凉燥”,前者见于初秋天气尚热或久晴无雨的时候;后者则开始于深秋天气转凉之时。会导致阴津耗损,出现皮肤干燥和体液丢失等症状,并伤及人体肺部,也就是中医所说的“燥邪”。
有些人会出现咳嗽、鼻子敏感、皮肤干燥、惊厥、便秘等现象。如果有类似情况出现,医院请专业大夫调理。
秋天的主要气候特点是干燥,空气中缺少水分,人体同样缺少水分。但是,光喝白开水,并不能完全抵御秋燥带来的负面效果。
如果喝水时换个方法,白天喝盐水,晚上则喝蜂蜜水,这既是补充人体水分的好方法,又是秋季养生、抗拒衰老的饮食良方,同时还可以防止因秋燥而引起的便秘,一举三得。
秋燥时节,还要注意不吃或少吃辛辣烧烤食品,如辣椒、花椒、桂皮、生姜、葱及酒等,特别是生姜。这些食品属于热性,又在烹饪中失去不少水分,食后容易上火。古代医书中:“一年之内,秋不食姜;一日之内,夜不食姜。”
秋天的水果中,梨和柿子是去燥的最佳食品。
对于体弱多病的市民,可服用一些调理的药物来去燥。如西洋参、麦冬、甘草、乌梅用水冲服。
中老年人在秋季洗澡不宜过勤,每周洗1~2次为宜,每次不超过半小时,水温在25℃左右。不宜用碱性肥皂洗澡,应选用刺激性较小的肥皂等。秋季还应笑口常开,经常笑,不但能保养肺气,还可以驱除抑郁、消除疲劳、解除胸闷、恢复体力。
3、秋膘
夏天天气炎热,能量消耗较大,人们普遍食欲不振,造成体内热量供给不足。到了秋天,天气转凉,饮食会不知不觉地过量,使热量的摄入大大增加。再加上气候宜人,让人睡眠充足,汗液减少。另外,为迎接寒冷冬季的到来,人体内还会积极地储存御寒的脂肪,因此,身体摄取的热量多于散发的热量。在秋天人们稍不小心,体重就会增加,这对于本来就肥胖的人来说更是一种威胁,所以,肥胖者秋季更应注意减肥。
首先,应注意饮食的调节,多吃一些低热量的减肥食品,如赤小豆、萝卜、薏米、海带、蘑菇等。其次,在秋季还应注意提高热量的消耗,有计划地增加活动。秋高气爽,正是外出旅游的大好时节,既可游山玩水,使心情舒畅,又能增加活动量,达到减肥的目的。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