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是:后鼻孔息肉 > 症状讲解

救命不止在手术台上,他编的腰椎保健操走红

点击上方“感动上海”了解更多详情!

董健(中)在手术台上

  有一天,他意识到,让百姓少得病、不得病,才是医生的终极使命,就毅然带领团队,利用大量业余时间,编写《专家解答腰间盘突出症》,免费送给患者,迄今已逾十万册。年,他亲自指导编排并拍摄的视频《腰椎保健操》走红网络,点击量迅速突破数百万。

  近两年,他出任医生专业科普平台“达医晓护”总编辑,号召更多同行共同传播权威、通俗、有效的医学健康知识和思想。

  他就是医院骨科主任董健教授。

施仁术:“下不了台”手术挑战世界难度

  “我80岁的父亲在肿瘤指标很高的情况下,还没有任何疼痛,精神和生活状态良好。这里医生说,都归功于做了胸椎周围肿瘤摘除手术。感谢董健医生在今年小年夜抢出这台手术!”当医院同事将这条留言转到他的手机上,董健只是笑笑,说:“记不清哪台了,平安就好!”

  那个小年夜,董健至少赶了三四台手术,“宁可自己辛苦些尽早把手术做掉,总不能让患者心悬着过春节。”可赶出了手术,过年他还得来查房。春节假期有一大半,他就在病房里度过。

  从医30年,为了解除病人的痛苦,董健挑战脊柱外科难度最高的手术——脊椎肿瘤整体切除术,在国内外确立了领先地位。

董健(右四)在病房查房

  这一切,源自他从医的初心。

  年,董健以年级第二名的成绩考入上海第一医学院。在新生报到后的第一天晚会上,国际断肢再植之父、中科院院士陈中伟的讲演,让年轻的董健热血沸腾:“只要努力,中国人不比外国差!”

  从此,他将这位新中国建国后中国第一个走向世界的医生奉为偶像,立志要做一名骨科医生,像陈院士那样,在世界骨科领域,为中国人争得一席之地。后来,他如愿师从陈中伟院士。

  全脊椎肿瘤整体(En-bloc)切除,曾是世界骨科有待攻破的堡垒之一——前有胸主动脉大血管,一旦碰破,病人就会因大出血而突发意外;后有脊髓神经,碰伤,病人将落下半身不遂;可如果将肿瘤切碎摘除或刮除,又容易引起转移复发。

  “医生随时都可能处在生死博弈的巨大压力之下。”董健说,研究探索更好的医疗技术,可以带来改变。十多年前,他带领团队向骨科临床技术前沿发起冲击。

董健近照

  如今,他们已将单节脊柱肿瘤整体切除手术时间缩短到四小时,甚至不用输血,术后病人一般不需送重症监护室,切除两节、三节的手术已几成常规。

  最多一次,他为一名患者成功切除了四节脊椎。董健回忆,年收治了一名曾两次手术两次复发的脊椎肿瘤病人,这台手术经历了意想不到的凶险:手术时发现病人肿瘤过大,并与胸前大血管粘连;超长时间输液,病人一度血压下降,麻醉师疾呼“顶不住”;四节脊柱摘除后,肺部突然扩张压住了脊髓神经……

  这台手术在全脊椎肿瘤整体切除领域突破了禁区,医院骨科在该领域的翘楚地位。如今,我国大多数开展这项手术的医生,医院接受过培训。

持仁心:让来找我的病人越少越好

  医者仁心,一种体现在生死博弈之间,在巨大压力下的责任与担当。

  20年前,一名刚新婚一个多月的27岁男青年,早晨刷牙后突然全瘫倒在地上。家属医院,急诊核磁共振检查发现他可能是先天脊髓血管瘤破裂。

  当时,董健决定立刻为病人进行手术!窗口期就那么几个小时,不能等患者家属理解手术效果难以预测的风险。否则,即使手术了,病人也改变不了全瘫的结局。

  患者很幸运,手术后神经功能很快恢复了。可如果手术失败呢?这种风险和心理压力,医生时时刻刻要承受。董健说,有时候医生需要冲一把,担起责任。

  “如果当时畏难,或许病人一家从此就散了!”董健说,30年来,这样的事情他碰到太多了。医生固然在病人危难关头要勇于担当,挑战病魔,可更多脊柱疾病可以通过保健来消弭于无形,更多骨科手术需要正确的康复来取得更好效果。

  在看专家门诊时,董健坚持,再多的人,都要细心地为病人解释。每次门诊结束,他的喉咙总是已经半哑。

  其实,这半天的门诊往往比上半天手术台更累。然而,病人医疗知识有限,要解答他们心里的疑问、叮嘱好所有的细节,真是没那么多时间!这也是许多医患矛盾的导火索。

  脊柱疾病繁杂多样,病人群体庞大。怎样才能让医患沟通更有效?如何帮助更多人了解、预防疾病,早诊早治?

董健带领团队在各地义诊

  除了经常下社区、上电视宣讲之外,年,董健带领团队编起了关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科普小册子,将疾病防治、手术前后护理的相关知识,用通俗易懂、图文并茂,又科学准确的形式固定下来,送给患者。一年印刷两次,每次册,14年间竟售出了十多万册。同时,他还将书籍的电子版放在“董健大夫个人网站”,方便百姓阅读,目前该网站访问量已六百万余次。

  此外,董健还作为特约专家,为全球最大的中文搜索工具“百度百科”提供了腰突症、腰椎滑脱和腰椎管狭窄症的权威解释。通过好大夫网站发表专家观点,向大众宣传腰突症诊疗规范。

  为了让腰椎保健动作更直观、易学易懂,年,他还将其编成保健操,录成视频上网,一周点击率仅在一个网站就超过万次,这个名为“坐久了,腰还好吗?骨科主任教你做腰椎保健操”迅速成为网红视频。

  年,他因此成为国内第一位因为科普而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的普通医生。

  这几年,随着互联网智能手机移动通讯的发展,董健还与国内几十位志同道合的临床专家创立了“达医晓护”的全媒体科普品牌。他不仅出任全媒体总编,还担任子栏目“椎”求健康的主编。年,“达医晓护”科普品牌的成立入选当年中华医学科普十大新闻之一。迄今,该品牌线上与线下结合宣传普及各种医疗知识,浏览量超过两亿。

  年,以他的腰突症治疗预防工作为主要内容拍摄的纪录《架起生命之桥》在上海国际电影节作为重点作品展映。

董健在义诊

  作为博士生导师,他要求每个博士生都要写科普文章,作为骨科主任,医院骨科团队每年举办科普季,还带队到江浙地区甚至是新疆、云南进行义诊和科普。上海科普作家协会医学科普专业委员会创建了“达医晓护”科普品牌,他是这个公益性全媒体科普平台的总编辑,搭建起了全国范围的医学科普团队。

  复旦大学医学科普研究所计划今年成立,53岁的董健将担任所长,他身上的担子也更重了。这些年,董健被同事们称为“铁人”,每天工作到深夜,只睡6小时。他说,最大可能解除病人的伤痛,是他做医生时立下的誓言,除了给病人做手术,他还会继续在科普的道路上走下去。

砥砺奋进

  逐梦前行

来源:文汇报、上观新闻

长按

转载请注明:http://www.gkkxq.com/zzjj/9836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